近日,隨著俄英兩國宣布互相驅逐對方四名外交官,圍繞前克格勃特工利特維年科案件爭執的逐步升級,盡管英駐俄大使表示英俄關系并沒有出現危機,但國際輿論還是注意到英俄“裂痕”不斷增大的跡象。
說俄英關系跌入十年來的最低谷也許還言之過早,而兩國關系也未必會真的走上直接對抗之路,但雙方關系受損卻是不爭的事實。由于英國對俄采。屩鹜饨还伲┑拇胧矸揭驯硎荆瑑蓢窈笤诜纯址矫娴暮献髯優椤安豢赡堋。而在經濟領域,在俄投資甚多的英國石油公司已率先體驗到“震感”。
而事實上,英俄關系出現的問題,也只是俄羅斯與歐盟關系發生變化的一個縮影。
曾幾何時,普京總統通過領導人之間的私交與歐洲大國建立起了和諧的伙伴關系,在伊戰前后,華盛頓甚至有著“莫斯科-巴黎-柏林軸心”的憂慮。但隨著施羅德、希拉克、貝盧斯科尼等“朋友”相繼離開政壇,克里姆林宮發現,它必須重新適應新的“首腦外交”格局了。
而今,莫斯科已感受到來自布朗的“驚喜”。如英俄兩國媒體所分析的那樣,剛上臺不久的布朗政府,為了能在短時間內樹立起自己的形象和威信,并照顧好兩年以后的大選,在利特維年科問題上采取了強硬的做法,以期贏得民眾的信任和支持。而在法國,新上臺的薩科齊則強調法美關系是“深刻、誠摯和牢不可破的”,而推動雙邊關系的改善的一個現實因素,就是要共同應付俄羅斯可能造成的“威脅”。
首腦外交的好時光不再,而“往日”疑云和歷史積怨卻沒有散去的跡象。令莫斯科感到遺憾的是,盡管大多數歐盟國家仍舊主張與俄羅斯進行戰略合作,但歐盟內部也的確正在形成一個以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為首的反俄陣線。這一點,在5月舉行的俄羅斯-歐盟峰會上就可見一斑。
當時,由于愛沙尼亞搬遷蘇軍解放塔林紀念碑戰士銅像,而歐盟又站在愛沙尼亞一邊,作為峰會東道主的俄羅斯已表現出十分的不滿。而同樣是在5月,兩個陣營的對抗更是達到了赤裸裸的程度,一邊是旨在興建繞過俄羅斯的跨里海管道的華沙能源峰會,另一邊則是普京對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的有針對性的訪問。結果是,普京與哈土兩國領導人達成了協議,粉碎了“新歐洲人”將中亞國家拉攏到自己一邊的希望,但這也加劇了波蘭等國的憤懣情緒。
俄羅斯與波蘭的問題還不僅僅限于此。由于美國計劃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波蘭與俄羅斯的關系已顯得越發疏遠和緊張,而俄羅斯禁止從波蘭進口豬肉等食品的做法也令華沙耿耿于懷,這促使華沙堅定不移地抵制《俄歐伙伴合作關系協議》的續約,它的否決使得這項談判幾乎陷入了絕境。
對俄羅斯來說,歐盟內部機制的特殊性是不容低估的:大國也許在歐盟中掌握著更多的控制權,但攔截權卻掌握在小國手中。而更進一步的,一些學者則感嘆道,俄歐關系過去也曾出現過危機,但抵制談判的情況還從未發生過。
同樣不容低估的,則是美國的因素。無論是反導計劃,還是通過拉攏東歐及前蘇聯國家在客觀上孤立莫斯科,在影響俄羅斯與英國、波蘭乃至法國的關系的諸多因素中,華盛頓的影子始終揮之不去。而在天然氣供應、科索沃、民主與人權等問題上,歐洲更是與美國同氣連枝,讓莫斯科感到不快。
基于形勢的判斷,如今,俄羅斯的一些學者和媒體已經認定,俄羅斯正放棄成為歐洲一部分的計劃,而將重點轉向其他方面,力圖通過其他力量平衡來自美歐的壓力。表現在能源問題上,俄羅斯在不顧美歐抱怨大打“能源牌”的同時,也在充滿底氣地警告倫敦,如果不能與英國合作,就與法國的石油公司合作,如果與法國也不行,還有伊朗和委內瑞拉。
不過,在意識到“現在西方對俄羅斯的影響降到了20年來最小的程度”的同時,歐洲人也需要意識到,他們現在比以往更需要俄羅斯。這不僅是因為能源的“難以割舍的愛”,更是因為俄羅斯是歐洲經濟希望在今后幾年占領的最大一塊市場。
不僅如此,從安全戰略的角度看,只有將莫斯科視為可以對話的伙伴而不是敵人,才能“一勞永逸地消除冷戰時代遺留下來的最大的動蕩來源”。更何況,在
反恐和防擴散問題上,無論是美國還是歐盟,都還是需要與俄羅斯“有話好好說”的。
(張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