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最難預測”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終于塵埃落定。大熱門讓·梯若爾最終沒能摘下這顆“社會科學皇冠上的明珠”,三位美國學者:赫維茨、馬斯金和羅杰·邁爾森,成了諾貝爾系列獎項的收官者。他們的主要貢獻,是“為機制設計理論奠定基礎”。
有必要先介紹一下這個“機制設計理論”。信息經濟學認為,信息的非對稱性,在很多領域都存在。比如,銀行不可能了解借貸者未來收入的全部信息,政府也不一定了解個人和企業的納稅能力;又如,公司的所有者未必清楚經營者資產運營的狀況,行政管理人員也難以掌握下屬是否在認真工作。這些外生性或內生性的信息不對稱,對政策制定、有效執行等,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信息優勢者獲得便利,導致制度“無意識”傾斜,那有可能產生嚴重結果。如何避免信息非對稱下的潛在威脅,“機制設計理論”應運而生。
具體而言,即假如我們對各種情形有一個認可的社會目標存在,那么機制設計就是考慮構造什么樣的博弈形式,使得結果就是那個目標,或者無限接近。這不僅僅停留于“博弈”,更在乎“以什么方式博弈”、如何體現成果。在赫維茨和馬斯金等人的思想體系中,“激勵”是關鍵詞之一。
就我國來說,在社會轉型的當下,變革或優化制度,成為時代熱詞。“博弈”的需求,因“變革和優化”而來,也面臨一些迷惘。可以說,正如薩繆爾森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于我國市場經濟的意義,或如科斯的產權理論對中國企業的影響,這個“機制設計理論”,與現實需求的契合,給了我們充分的空間去想象。以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獎“慣例”——習慣將獎項頒發給“舊人”,更類似于一個“終身成就獎”來看,理論的實踐效果,起碼已為一些經濟思想走在前頭的國家所驗證。這增強了借鑒的價值。
當然,這么說并不意味著“機制設計理論”于我們還是一個新事物。事實上,赫維茨、馬斯金等名字,對經濟領域的不少人而言,都絕不陌生。“激勵”也成為很多企業調動員工積極性時慣常采用的方法。只是,任何理論的設想,均有其一定的環境要求。當社會的大環境能很好地與理論前提匹配,它將可能最大限度地釋放思想的光芒。由此,閱讀任何一種外來理論,我們都需要首先進行反思——這既是避免“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謹慎,也是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下,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需要。
對待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成果,我們尤需如此。應該看到,大部分的諾獎得主,曾給我們帶來頭腦風暴,薩繆爾森、弗里德曼、阿羅乃至斯蒂格利茨等人,其理論甚至貫徹到了國民經濟的運行當中。以機制設計理論而言,它的“激勵”,作為一種路徑追求,是以博弈為前提的,但目前,在很多行業或領域,我們還沒有做到充分博弈,甚至是沒有博弈。博弈首在于對權利彼此尊重,雙方是平等主體,然而一些企業行為還沒有體現出這一點。作為社會科學,經濟理論的影響也不限于經濟,在更廣的社會領域,我們更是需要注意。
一言以蔽之,社科類的獎與自然科技獎項有著本質不同。諾貝爾系列獎中唯一的社科類獎項既出,我們在閱讀獲獎理由時,除了勾畫“拿來”,還要自問有什么需要反問和補充。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