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中日關系正常化已迎來35周年,日本人是否已經以那段慘痛的歷史教訓為殷鑒、痛定思痛,重塑民族靈魂與國家形象了呢?

4月11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乘專機抵達東京,開始對日本進行為期三天的正式訪問。 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 攝
“以史為鑒、面向未來”,是戰后、特別是中日邦交恢復以來表述中日關系時使用頻度很高的一個關鍵詞。涉及中日之間的歷史時,人們常常用兩個相互關聯的時段來概括和定義。一是從古至今中日間長達2000年的交往史,謂其主流是好的;二是近代以來那一段“不幸”的歷史。這里的“以史為鑒”,不言而喻特指后者。而且,它與戰后中日關系的未來發展形成為前提性邏輯關系。
現在的問題是,在長期使用這一概念的過程中,當時的“未來”,已經流變為“現實”乃至“歷史”。如戰后已一個甲子,中日關系正常化也已迎來35周年,在這樣一段不算很長但也不算短的、“未來”不斷衍化為“現實”與“歷史”的過程中,日本人是否已經以那段慘痛的歷史教訓為殷鑒、痛定思痛,重塑民族靈魂與國家形象了呢?對于戰后日本民族的基本價值取向、其國家的根本發展方向,在今天我們應該給予怎樣的評價?這已日益成為一個在很多場合、特別是一些重大場合無法回避、必須直面的問題。
由于中日關系的復雜性,看似簡單的問題也歷經了棘手的過程。直到溫家寶總理今年4月訪問日本,在日本國會發表演講,才使這一問題獲得突破性進展。溫總理在演講中強調:“中國政府和人民歷來堅持向前看,一貫主張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強調以史為鑒,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為了更好地開辟未來。”他指出:“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日本政府和日本領導人多次在歷史問題上表明態度,公開承認侵略,并對受害國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對此,中國政府和人民給予積極評價。”他進而指出:“在一個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無論是正面經驗或是反面教訓,都是寶貴財富。從自己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中學習,會來得更直接、更深刻、更有效,這是一個民族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對自己光明前途充滿自信的表現。”對此,日本媒體反響強烈,認為這是中國政府首次正式表明承認日本已就那段不幸的歷史向中國道過歉了,從而使長期以來糾纏不清,使他們倍感困惑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有一種如釋重軛的輕松感。與此同時,溫總理如下的話語,又使日本國民深感其語重心長——“我們衷心希望日方以實際行動體現有關表態和承諾。中日和則兩利,斗則俱傷。實現兩國人民世代友好,完全符合歷史潮流和兩國人民愿望,也是亞洲和國際社會的殷切期盼。”
日本人常常引以為自豪的,是他們在戰后選擇了一條和平發展的道路。選擇這樣一條道路內外要素很多,但其中最根本的要素,則在于戰后日本的廣大國民對和平的執著追求,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又源于對戰爭的反思。戰后日本“55體制”形成以后的不少保守政客總是千方百計地企圖修改作為這一道路重要保障的和平憲法,但由于廣大國民不屈不撓的斗爭和堅決抵制,右翼政客們的這一圖謀至今未能得逞。對此,溫家寶總理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在上述演講中指出:“日本戰后選擇和平發展道路,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經濟大國和國際社會有重要影響的一員,作為貴國的友好鄰邦,中國人民支持日本人民繼續沿著和平道路走下去。”在這里,即肯定了戰后日本所選擇的和平發展道路,又清楚地指明了其主體、主導力量之所在。
溫總理訪日期間,筆者適值在日本游學,溫總理演講當日,即有不少日本友人打來電話,紛紛表示聽后心情非常激動,對上述兩點深表贊賞。除此之外,印象最深的還有以下一點。即溫總理所指出的:“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得到了日本政府和人民的支持與幫助,對此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筆者的老朋友——日本櫻美林大學東北亞研究所所長川西重忠教授聽后評價說,溫總理的這一表述使日本人倍感欣慰——懷著歉意,日本人在戰后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做了一點事情,中國人對此表示永志不忘。這種不記前嫌、是非分明的態度,令人感佩。
在“未來”不斷演進為“歷史”的過程中,也即在歷史與未來之間,牢牢把握住中日關系發展變化的脈搏,用高度的政治智慧不失時機地處理好有關戰后日本評價諸問題,尚有諸多可為之處。(來源:世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