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高漲使各國經濟面臨衰退風險
進入2008年,“通貨膨脹”登堂入室,成為各國最頭疼的問題。今年以來,幾乎每個國家新公布的CPI數字都在不斷刷新上月數據,創下幾年甚至十幾年來的新高。這點在亞洲尤為明顯。目前,菲律賓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達到11.4%,泰國8.9%,中國也一度突破8%。在較為發達的日本,通脹也達到1.5%,為15年來的新高。亞洲開發銀行行長黑田東彥在今年7月的一次演講中表示,食品和石油價格上漲是亞洲地區經濟安全所面臨的最大風險。
不斷高漲的物價使得新興亞洲國家不堪重荷。今年6月,越南股市胡志明指數在短短8個月的時間內暴跌了700多點。高達25%的通貨膨脹率、持續擴大的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過多的外債規模使得越南經濟出現危機信號,外界一度揣測越南要爆發金融危機。
實際上,遠在歐洲,通脹也超越經濟衰退,成為歐洲經濟“最大的痛處”。經歷過前幾年的經濟低迷后,歐洲經濟近年來稍有起色,但直追經濟增長率的CPI增幅讓歐洲人高興不起來。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歐元區6月份CPI較上年同期上升4.0%,這一數字創下了歐盟統計局自1997年開始收集該數據以來的最高紀錄。數據顯示,美國今年6月的CPI同比增幅也達到了5%,創下了17年來的新高。
去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從每桶50美元一路飆漲到140多美元,鐵礦石也在今年6月 “再度加價95%”。
更為嚴重的是,全球糧食價格也在飆漲。今年4月,標志國際大米基準價的泰國大米突破每噸1000美元,3個月之內上漲2倍多。到5月末,全球的大米價格已經較去年同期上漲約57%,糧食價格上漲猶如一場“無聲的海嘯”,席卷全球,致使全球37個國家面臨糧食危機。為了抗議糧食漲價,肯尼亞、埃及、喀麥隆等國陸續爆發了抗議示威活動,一些地區還發生了暴力沖突,上百人因此喪生。
截至6月底,受次貸危機、高油價和高通脹等因素沖擊,全球50個主要股市的總市值減至52.6萬億美元,與去年10月底股市市值歷史高峰相比,約減少了10萬億美元,降幅達17%。其中,中國上證綜指累計跌幅高達48%,成為全球表現最差的股市,總市值蒸發了接近15萬億元。
專家說,目前解決全球性通脹的唯一辦法,可能就是所有國家攜手,通過共同加息等方式來收緊全球貨幣政策,克制通脹。但真要做到這點,難度很大。同樣是在經濟衰退和通脹之間,美國人卻選擇先解決經濟增長放緩的問題。盡管如今物價飆升,美聯儲不得不在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上升和金融市場混亂之間進行權衡,“經濟是否已經進入下行通道”才是格林斯潘、伯南克等業內人士最熱門的爭論話題。
和通脹相比,真正會對全球經濟造成致命打擊的卻是“滯脹”。滯脹是停滯性通貨膨脹的簡稱,在經濟學中特指經濟停滯與高通貨膨脹同時存在的現象,即物價上升而經濟停滯不前。有學者表示,美國已經處于“溫和”滯脹中。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歐美與新興經濟體坐到同一條船上。不少國家抱怨,本國的通脹屬于“輸入型通脹”,歐美國家抱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出口的低端產品漲價向全球“輸出”通脹。但更初級的資源性產品價格不斷飛漲,又是發展中國家通脹的根源。(來源:環球時報 駐美國特約記者陸樂本報特約記者 康妮 本報記者 胡笳 編輯:劉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