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面對金融風暴和可能被引發的經濟衰退,美國政府應該放松對移民的限制。其中,我們最希望看到的,是將綠卡的優先發放與移民申請人在美國購買住宅掛鉤。
粗略估算一下,如果以住宅均價20萬美元作為移民申請者的購買下限,并將年移民配額設置在1萬個家庭的話,每年將為美國房市至少注入20億美元新增購買力。雖然這和美國政府救市的7000億無法相比,但其對美國房產市場的撬動和對金融市場的信心提振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與住宅購買掛鉤的移民政策將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不僅因為它直接針對引發金融危機的根源——不動產市場,更重要的是,它能為美國引入其目前最需要的真實需求。
保羅·克魯格曼的觀察非常準確。金融危機的根源不在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而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作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的整體需求早已達到飽和,其經濟增長水平應與其人口自然增長率基本一致才合理。但由于長期以來其經濟增長率(約2%至3%)高于人口自然增長率(不到1%)2至3倍,加上美國對外貿易始終為巨額逆差,導致供給與真實需求的嚴重不平衡,信用需求的膨脹、虛擬經濟的擴張只能暫時勉強維持脆弱的平衡,美國消費市場的超飽和狀態是不可持續的,危機的發生是市場自我修正的必然結果。
美國政府現在的救市措施只能解燃眉之急,因為它主要針對危機鏈條的中間部分。其結果不外乎是用全體納稅人的錢補貼部分還不起次貸的債務人。由于美國政府嚴重的財政赤字,其實還是向未來借錢來緩解目前的流動性不足,或是向外國政府和外國企業借回美元,甚至是黑掉一部分外國人手上的美元儲備,如果美國政府大規模印發鈔票的話。
有人從這次金融危機看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終結,他們呼吁更多的政府監管,希望通過將私有金融機構國有化來緩解危機。其實恰恰相反,政府需要做的是在原來嚴厲限制的領域中放松管制,賦予民眾更大程度的自由。而這里的民眾,已經不限于狹義的美國公民,應該包括有能力、有意愿來美國購買房產、移民美國的其他國家的消費者,因為這是“全球化”的要求。
對“全球化”的關注,過去僅僅停留在生產力的全球配置和一般商品以及資金的跨國流動上。除了可憐的旅游市場之外,很少經濟學家思考一個關鍵的經濟要素——消費力在全球范圍中的自由流動。世界貿易組織成功地使商品流動的障礙降低,但消費力的自由流動卻為“門戶閉鎖政策”等所阻隔。瘸腿的“全球化”加劇了世界范圍內供給和消費的不平衡。美國的金融危機在無法流動的商品——住房的市場中被引爆,是具有重要警示意義的。
以綠卡的有條件發放,讓消費力跨越國界流動,向美國住宅市場引入真實需求,這是化解迫在眉睫的金融危機的關鍵。更具一般意義的是,在全球范圍內降低移民的壁壘,擴大消費者流動的自由,這是“全球化”中產生的、新的經濟規律的要求,它可以和“工業化”的進程中,一個國家內部城鄉之間人口的大規模自由流動相比擬。
如果“工業化”對于發達國家來說年代過于久遠,記憶已經模糊了的話,他們可以參照正在“工業化”發展階段的中國。2008年10月,中國決定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農民在中小城市落戶的條件,這一賦予人民更大的流動自由的舉措,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在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的今天,尤其值得“有效需求不足”的發達國家中的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們深思。
(姜浩,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數字藝術系主任,數字媒體藝術碩士研究生導師,目前主要從事媒體數據化等領域的研究。)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