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搬到第65街以來,比爾已有三年沒有參加紐約時報廣場的除夕慶祝了。昨天,比爾忽然心血來潮,想去走一趟,便邀了鄰居的凱蒂與他同行。凱蒂,12歲,長著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微笑時雙頰泛出一對酒渦,甚是討人喜歡。她是西班牙裔,但皮膚比一般西裔人還黝黑。比爾從未問過她父親是誰。帶她夜晚出去,當然先征得她母親的同意。凱蒂生長在一個單親家庭里,難得有人帶她出去游玩。
比爾駕著車,她就坐在前座。遇到紅燈停車時,比爾問:
“今晚去看什么?”
“去看大蘋果落下。”
“為什么是大蘋果?”
“大蘋果就是紐約。”
凱蒂答的不錯,但不十分清楚大蘋果的來歷。比爾于是告訴她,大蘋果是紐約的外號,意喻:在紐約,機會就就像果園里的蘋果一樣多,垂手可得。比爾問:
“你覺得紐約人都能吃上大蘋果嗎?”
“機會均等”,她脫口而出,顯然是從教科書中學來的。
“你媽媽同老板吃的是同樣的大蘋果?!”她媽媽是一家大公司的雜工。
凱蒂沉默不語。比爾后悔刺傷了孩子的心。
車子到了第45街就被警察攔住了。比爾意識到已接近交通管制區,只好就近找了一個地下車庫,把汽車停泊了。
比爾拉著凱蒂的手,踏著薄雪和崎嶇不平的路面,快速穿過潮水般的人流,涌向前去,想早一點到達廣場的北端,搶占一個有利的位置,好觀看凌晨大蘋果從時報大廈落下的場景。用這種獨特的方式迎候新年的到來是紐約人的獨創。今年齊聚于廣場的人數格外多,是因為適逢“新年球”下落儀式啟始130周年。現在“新年球”已被“大蘋果”所替代。今年使用的純金大蘋果,重25公斤,是猶太籍巨富彼得?理查遜捐獻的。大家都想先睹為快。
到達廣場已10時半。比爾在街沿上找了一根燈柱靠著,以支撐受過傷的脊背。他踮腳望去,廣場上早已是黑壓壓的一片人頭。凱蒂個矮,什么也看不見,急得直跳腳。比爾便扶她站在燈柱上的底座上看了一會。夜晚,廣場顯得尤其亮麗壯觀。四射的激光光束、滾動的廣告條幅、繽紛的電視屏幕、閃爍的霓紅燈和漂浮頭上的氣球造型,令人目不暇接,使人感覺宛如置身一個夢幻世界。凱蒂高興地說:“我見到愛麗絲的夢游仙境了。”
氣溫下降到零度左右。但寒冷絲毫沒有減少紐約人的熱情。為了取暖,有的跺腳,有的對著手心哈氣,有的喝起酒來,年青的愛侶更是相互擁抱。大家都站立著,等待那最令人激動的時刻的到來。
臨近凌晨,100萬雙眼睛都凝視著時報大廈上的倒計時鐘,齊聲高喊:
“十、九、八、七、六.....。”
一聲鐘響,大蘋果從桿頂上徐徐下落。整個廣場沸騰起來。拍手的、歡呼的、吹哨的、擊鼓的、奏樂的,響成一片。帽子、手套、圍巾也都拋上了天。霎時間,天空怒放從中國進口的“奇幻禮花”。它絢麗多彩,伴有巨響,但不傷人,也不引燃。
《今日紐約》載:過后,清潔工人從廣場上掃除了數十噸垃圾。市府的失物報領處也公告撿拾了近千件項鏈、手機、相機,掌上電視機,外加135本外國護照。
狂歡確是一付有效的興奮劑,可使人暫時忘卻一切,其實,狼已經到了門口。
警訊又傳一波未平又起一波。 2月12日,哈佛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威廉?杜威在本院的一次研究生畢業典禮上再次發出言簡意賅的經濟危機警告: “十年來,無節制的消費造成了世界生態的嚴重破壞,而無秩序的發展又造成了生產力的嚴重過剩,人類必然要為此付出重大代價。” 13日《華盛頓郵報》以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這一講話。資深記者彼得?蒙羅評論道:這是繼布朗博士之后,權威人士的另一次警告。他追述說: “十年來,世界及美國經濟都有長足的增長,但也必須看到:隨著經濟繁榮,世界的工業排放及能源消耗有增無減。為此,地球村已背上了沉重的生態十字架。如今,生產和購買力的萎縮已成為顯而易見的事實。庫存的增加和銷售不暢已構成許多企業家的心病。泡沫經濟的不斷出現和破滅,也揭示大量剩余資金的投機性猖獗。” 當然,杜威院長的講話,也不為另一些人士所贊許。第二天,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克?泰勒在《費城紀事報》上評論稱: “杜威教授對自由市場經濟的威力未免過于缺少信心了。市場的起伏、價格的升跌、產銷的旺淡,在經濟學者眼中,理應都視作平常事。難道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已經失去了昔日的能量?過慮勢必引起人心波動,于事無補。” 《德克薩斯市場報》也在短評中說道: “有人暗示: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又將重演。這是一種過時的論調。全球化已把世界連成一體。各國經濟相互滲透,利益體戚與共。金融、貨幣、貿易領域的世界機構舉足輕重,各種經濟集團和區域組織也在發揮杠桿作用。認為世界是一盤散沙,一旦發生危機,各國就會四處潰逃而不是相互救援,實在是庸人自擾。”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孰是孰非,待歷史來回答吧!
(作者:楊冠群 前中國常駐聯合國亞太經社會副代表、中國聯合國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