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連線
王勇: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興趣包括中美經濟關系、國際經濟關系、國際政治經濟學等。
以史為鑒:
警惕貿易保護“死灰復燃”
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爆發(fā)期間,世界貿易與貨幣政策的“各自為政”對當時經濟危機起到了何種作用?對此,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王勇教授接受采訪時表示,“大蕭條”年代的貿易保護行為進一步惡化了當時的經濟形勢,延長了經濟危機持續(xù)的時間。他指出,1929年開啟的世界“大蕭條”其教訓尤其深刻。與當前美國呼吁遏制貿易保護的做法不同,“大蕭條”期間卻是美國率先采取貿易保護政策的。
他分析說,1930年,美國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時任美國總統(tǒng)胡佛采取了一系列反危機措施,其中之一就是簽署旨在保護美國貿易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該法案被認為是胡佛擔任總統(tǒng)期間犯下的“最大錯誤”。這一法案正是以斯姆特與霍利兩位國會議員命名的,這也是小部門利益超越國家利益乃至全球利益的突出表現(xiàn)。法案隨后產生“滾木效應”,導致了農業(yè)與工業(yè)都采取保護政策,還引發(fā)了世界市場的報復。
在王教授看來,關稅法案以及隨后貿易保護的最嚴重后果,除了世界貿易額減少過半、各國貿易摩擦不斷、貨幣流通混亂之外,更使得世界各國陷入了深度不信任的怪圈,原本希望通過擴大貿易恢復全球經濟的希望,因貿易管制而徹底破滅,世界政治與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甚至一定程度還導致了戰(zhàn)爭策源地的形成。
王勇教授指出,從當前看,全球警惕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做法值得肯定,更是“以史為鑒”的深刻教訓換來的。G20國華盛頓峰會于上周末閉幕,全球領導人發(fā)表聲明承諾,支持全球經濟增長,避免保護主義。在G20國峰會之前,布什15日稱,金融危機中可能發(fā)生的危險事件之一,就是一些人或國家開始實施保護主義政策。從金融峰會領導人的各種表態(tài)看,保持一整套連續(xù)的國際貿易合作機制,遏制各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對應對這次經濟危機非常重要。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