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次晨,比爾離開旅館,踏雪前行,欣賞著沿街漂亮精致的邸宅,10分鐘后就來到一個不知名的小廣場。路旁依次停靠著三輛黃黑色相間的出租汽車。一名中年的司機斜靠著車頭正在候客,見比爾胸前掛著記者證走過,便主動打招呼:“先生,要出租車嗎?”比爾停住了腳步,答道:“謝謝,不要,我只是隨便走走,生意好嗎?”
“《論壇》一開會,我們就倒霉了,”那位穿著灰藍色制服,留著小胡子,背梳著一頭濃密的短發的男子回答。
“為什么?用車的人不是更多了嗎?”
“先生有所不知。交通都被阻斷了,哪里還有人雇車?開這種國際會議,得好處的只是酒店和餐館。真不明白,游覽勝地多得很,為什么非選在達沃斯?”
“你希望在達沃斯舉行什么樣的國際會議?”
“和平會議,不要興師動眾,更不要大打出手。”
比爾離開了那位有著幾分惆悵的司機,心中不由地產生了“幾家歡喜,幾家愁”的感覺。
當地的居民大多門戶緊閉,大街小巷游蕩著奇裝異服的外來人。款款地走著,比爾來到一個交叉路口。路旁有一座門面不大的咖啡屋。門前擺了幾套桌椅,一些人占用著,正在起勁地聊天。有的人更是端著咖啡紙杯,捏著漢堡包,坐在街沿上享用。
進了門,一股酒氣、肉香、煙味、人味混雜而成的特殊氣味撲鼻而來。小小的咖啡屋早已人滿為患,話音喧騰,輕音樂也被淹沒。見到屋角一張四人桌上還有一個空位,比爾便湊上前去,問道:
“可以參加你們的談話嗎?”
“當然可以。你是記者?”一個目光尖銳的年青女子問道,顯出幾分警惕。
比爾做了自我介紹,并得知其余三人分別是:剛才答話的澳大利亞女職員瑪格麗特、埃及醫生易卜拉欣和圭亞那的工會工作者摩西。
“《論壇》的會議正在進行,街上警察和示威者正在對峙。你們幾位怎么還有時間在這里喝咖啡?”比爾冷不防地提出了問題。
三人面面相覷,對他的提問似無思想準備。還是瑪格麗特打破了沉默:
“記者先生,你以為我們是一批無所事事的游民,從遙遠的國度來達沃斯喝咖啡的嗎?”
“不是,”比爾解釋說,“我沒有責備你們的意思。我只是不知道你們的工作日程而已。”
“如果是這樣,我倒可以告訴你:我們的人馬還沒有到齊。明天你就知道我們想干什么了,”易卜拉欣醫生呷了一口咖啡這樣接著說。
“你們會沖擊會場嗎?”比爾擔心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