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過了警察的攔阻,示威隊伍涌向了一座白色大理石園柱建筑物。廣場的旗桿上飄揚著數十面色彩斑斕的與會國國旗。沒有疑問,那就是《論壇》會議的會場了。比爾還是首次這么靠近這個神圣的殿堂。
廣場上氣氛緊張。數十輛裝甲車首尾相接,把國際會議中心圍成了一個水泄不通的銅墻鐵壁。車上,露出半截身子的是手持手提機槍的士兵。裝甲車的外圍站著無數的防暴警察。他們都頭帶防毒面具,意味有可能使用催淚彈。直升飛機翱翔在廣場上空。
比爾以為又有一場惡戰。出乎意外,示威者前進到了離建筑物約五十米遠的地方都停住了腳步,整齊地列了隊。排頭前,標牌立在腳前,整齊劃一。示威者們齊聲高呼口號,也有人擊鼓吹號,但沒有人投擲東西。他們和軍警之間留出了一條寬約20米的隔離帶,無形中為記者們提供了活動的空間。他們紛紛攝影,拍照,其作品明天就是世界各大報和電視臺的頭條新聞--萬名示威者包圍了達沃斯《論壇》會場。
相持持續了一小時,沒有發生意外,好像事先都安排好的。12時整,示威者幾乎同時有秩序地撤離了現場。顯然,這是有組織的行動。
隨著興高采烈的群眾,比爾也離開了同多數記者無緣的綠區。驀然,有人從比爾身后拍了他的肩膀。回頭一看,是一個頭發稀疏,臉龐清瘦,身穿一件黑皮夾克的中年人。
“你是...”比爾問。
“我是邁克,”男子回答,“你認不得我了?!”
經他一提,比爾認出他是斯坦福大學讀研究生時的同學,外號“懶貓”。多年不見,他的樣子全然變了。在校時他是個身體壯實、精力充沛的男生。握手問好后,他遞給比爾一張名片,上面印的是《基辛格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噢,高升了,比爾心想。邁克說他是專程來達沃斯與會的,從記者名單上得知比爾也在達沃斯。出來看看門外的“熱鬧場面”時,不意碰見了比爾。比爾也很想同這位《論壇》與會者交流一番,便約邁克明晨10時在《山城客棧》見面。
回到小飯店已肌腸轆轆。剛一坐下,餐廳外走進一人,頭上包札著層層的白紗布,一付沮喪的面孔。比爾知道他是房間對面的日本新聞工作者小井,便上前問道:
“發生了什么,小井先生,你受傷了?”
小井怒氣沖沖,不很禮貌地回了一句:
“你想我會用酒瓶砸開自己的腦袋嗎?”
然后,大罵“八格牙路,我把他們統統地殺了,殺了的!”又稱那些扔瓶子的人是“恐怖分子”、“無政府主義者”、“極端分子”、“無賴”。比爾本想安撫他兩句。站在一旁的魯道夫夫人向比爾使了一個眼色,比爾就悄悄地回到平時吃飯的小桌上。
午餐后,比爾想到房間休息一下。走到樓梯口,貝妮塔示意他到辦公室里去一趟。比爾進了房間,貝妮塔隨后把門帶上,輕聲對他說:
“別理那個日本人!”
“為什么?”比爾問。
“他已連續在店里住了三次。每次都逢《論壇》開會。我觀察了這位先生。似乎他的任務就是獵取示威者的人頭像。我懷疑他是某個情報機構的雇員。”
“有確鑿的證據嗎?”比爾不想冤枉好人。
“他的公開身份是《花花公子新聞圖片社》的職員。有一次他外出,我到他房間收拾床鋪,見到床上攤著一本厚厚的案卷。已打開的一頁貼著一個貌似西班牙人的三張頭像,一張正面,一張側面,另一張背面。上面還附了那個人的簡歷和相貌特征。我討厭這種人!”
“他也是為了生活,”比爾說。
“每個人都是為了生活,但怎樣生活卻是可以選擇的!”
比爾謝謝她的提示。走出門外,比爾側目而視,那位身材矮小,滿臉肥肉的日本先生還在埋頭啃他的牛排。看來,他沒有受多大的傷害。
晚上,比爾同蘇珊通了電話。她們那里剛開通了程控電話,比外部世界足足落后了40年。他們都表達了思念之情。她說,他常常在她夢中回到她的身邊。比爾說,每當享受繁華世界的物質生活時,他總是念及她在非洲的艱苦。
比爾談了今天在達沃斯街上發生的沖突。蘇珊聽罷,哈哈大笑說:
“不論是警察還是示威者都是在作秀。警察不用水龍沖倒幾個人,顯不出他們維護治安的決心。示威者不擲幾個酒瓶表現不了他們是民主斗士。但他們做到什么程度,彼此都有默契。他們的英勇戰斗主要是給電視屏幕前的觀眾看的。我懷疑警察真的敢放狗咬人,或者示威者真的想把會議沖掉!”
蘇珊的見解令比爾折服。
(作者:楊冠群 前中國常駐聯合國亞太經社會副代表、中國聯合國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