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當地時間10月18日早上8點,伊朗東南部靠近巴基斯坦的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發生自殺性襲擊,至少造成49人喪生,其中包括伊朗革命衛隊陸軍副司令努爾·阿里·舒什塔里,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革命衛隊司令拉賈比·穆罕默德扎德等7、8名革命衛隊高層,以及一些當地部族首領。
這不僅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史上損失最大、傷亡最慘烈的自殺式爆炸襲擊,也是迄今對伊朗革命衛隊上層最沉重的打擊,在這次被法國媒體稱為“出色斬首行動”的人肉炸彈襲擊中,與會的伊朗革命衛隊高層幾乎無一幸免,不但包括陸軍副總司令,還包括兩個省的革命衛隊指揮官和當地革命衛隊野戰部隊將領。
不論西方媒體或伊朗官方媒體,都幾乎在第一時間鎖定了直接嫌疑人——當地遜尼派武裝組織“真主旅”(Jundallah )或稱“上帝的士兵”(God's soldiers),稍后該組織負責人阿布杜爾馬利克·瑞吉(Abdolmalek Rigi)已表示對襲擊事件負責。但伊朗革命衛隊發言人、伊朗議長拉里賈尼等先后指責美、英是“幕后黑手”,并宣稱“伸手必被捉”,而美、英官方旋即否認了這一指控。
俾路支地區地處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三國接壤處,政治形勢復雜,販毒、走私、搶劫和綁架活動十分猖獗,當地居民多為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的少數民族俾路支人,他們和信奉什葉派的伊朗主體民族波斯族矛盾較深。伊朗和西方交惡后,德黑蘭官方一直指控后者試圖煽動當地的反政府情緒,而當地包括“真主旅”在內的一些組織又確實曾與政府結仇。美聯社稱今年5月該組織在扎黑丹襲擊了一座什葉派清真寺,造成25人死亡,事件導致13名該組織成員被絞死,因此這次事件背后的成因錯綜復雜,矛盾盤根錯節。
10月19日,伊朗將與美國、俄羅斯和法國在維也納舉行談判,外界原本希望此次談判可達成允許伊朗在境外提煉核燃料的協議,從而為僵持不下的伊朗核問題找到解決之門,此次爆炸事件不論是否真的有美英“黑手”在背后,但伊朗官方媒體和議會、革命衛隊要人的指控及由此所帶來的影響,無疑將再次挑起伊朗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令好不容易露出的一點點解決伊朗核問題曙光,又面臨煙消云散的風險。
西方和伊朗國內有不少人都認為,此次行動從性質、習慣和殺傷力看,都不太像自殺式襲擊生手“真主旅”所為,而是帶有濃厚的塔利班色彩。阿富汗與俾路支地區接壤,阿富汗戰爭時期,德黑蘭曾扶植過親伊朗的希克馬蒂亞爾勢力,和遜尼派原教旨主義的塔利班關系冷淡。目前巴基斯坦和塔利班惡戰正酣,而美國奧巴馬政府卻試圖在阿富汗境內拉攏塔利班溫和派,組建“基礎廣泛的”民族團結政府,此時此刻突然發生爆炸案,無疑將把原本一團亂麻的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金新月”地區局勢,扯得更加糾結難解。
爆炸案發生當天,伊朗外交部就召見巴基斯坦駐伊朗大使,對巴“允許恐怖分子利用巴基斯坦基地襲擊伊朗”表示抗議,兩國關系驟然緊張;巴基斯坦雖在歷史上與塔利班的確頗有淵源,但隨著塔利班日前的一系列襲擊活動,巴軍已在邊境山地大打出手,伊朗-巴基斯坦-塔利班的三角關系,顯然因此次事件變得錯綜復雜。不僅如此,倘爆炸案真與塔利班有關,被伊朗指責為“幕后黑手”的美國卻會因此和伊朗突顯共同利益點,而在布什時代屢屢因對塔利班用兵不力遭美國指責的巴基斯坦,此刻卻趕在奧巴馬追求與塔利班溫和派和解之際發動猛攻,也會讓當地局勢變得更加微妙。
一場突如其來的爆炸,不僅造成慘重傷亡,也讓各方關系和當地局勢走向產生了更多的變數,也許維也納會談的進程,將成為測試這些變數的第一只寒暑表。
(作者: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 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