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單從故事真相來看,《機械師》的故事再簡單不過:一個交通事故逃逸者經過了長達一年的良心譴責和心理折磨,最終不堪重壓而投案以求心安。但劇本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將主人公超現實的幻覺和現實相互交織在一起,通過導演巧手剪輯之后,以一種相當連貫的方式,將其中的驚悚和懸疑氣氛展現在觀眾的面前。
既然是懸疑題材的電影,導演編劇自然要和觀眾們來上一次斗智的貓鼠游戲。影片中如同奎因偵探小說一樣,在不經意間給出了眾多揭示真相謎底的暗示,但相信在看到最后10分鐘情節,或是沒有看到DVD中導演刪減鏡頭之前,沒有多少觀眾真的能理出一個頭緒。
讓我們從影片中一年前的交通肇事逃逸事件說起,當時主人公特雷弗開著一輛紅色汽車,因為在車內使用電子點煙器而撞死了當時正在過馬路的小男孩尼古拉斯。十字路口的紅燈,案發時間1點30分,以及666ROUTE這塊牌子等細節都在影片中閃回出現,可以說是要觀眾分別幻境和真實的友情提醒。
至于影片中最神秘的人物艾文,他和特雷弗從身材到內心沒有一點相似之處,竊以為他實在是特雷弗用來逃避罪責而生造出來的一個替罪羊式的反面人物(影片開頭拋尸但尸體失蹤,艾文突然復活等情節就是證明),至少特雷弗在臆想中相信,這個神秘人物的存在,導致自己分心,引發了工友的傷害事故。從這點上而言,艾文的功用和現實事故中那個電子點煙器十分相似。至于特雷弗對于工友米勒的種種猜忌,以及他想象自己和受害者母子之間的“接觸”,也是他為自己的行為尋求安慰而做出的極端行為。
當然影片中最觸及特雷弗靈魂的實在要算是冰箱上那張神秘的貼紙。從mother、tucker和miller一起到最后的謎底killer,特雷弗就這樣一步步從逃避和對外界的猜忌中返回到了殘酷,但又讓他感到如釋重負的現實中去。
說了這么多,我真的看懂了嗎?(菊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