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松仁飾演的中國法官梅汝璈展現了中國人的氣概
環球在線消息:《東京審判》昨日北京試映 導演高群書表示———
歷史上的“東京審判”不僅是一個大事件,而且是一個大創舉:開始清算親自發動戰爭的法西斯的責任。昨天下午,由高群書執導的首部影片《東京審判》在北京試映,曾導演過電視劇《征服》的他雖然自稱“是很業余的導演”,但影片還原歷史真實的努力打動了不少看片的專家和學者,在隨后的研討會上,“震撼”成了用得最多的詞語。影片有可能早于原計劃的9月1日上映。
■高群書:激憤放在一旁,盡量接近真相
《東京審判》以歷史真實人物、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法官梅汝璈的口吻,回顧了二戰后清算日本戰犯的世紀大審判———東京審判。正是有了這一審判,才將東條英機為首的七名戰犯送上了斷頭臺。在影片中,梅汝璈為了爭取中國法官在審判席上靠前的席次,以及勸說其他國家法官同意對戰犯進行死刑判決費盡心思、竭盡全力的表現令人動容。而影片中,包括演員對末代皇帝溥儀在內的多名中美人士力證日本戰犯滔天罪行的表演也相當精彩。雖然整個審判歷盡千辛萬苦,最終中國人民得到了一個比較滿意的結果。
在歷史上,東京審判是從1946年5月開庭到1948年11月宣判終結,歷時近兩年零七個月。其間共開庭818次,法庭記錄4.8萬余頁,出庭作證的證人達419人,出示文件證據4000多件,判決書長達1213頁,規模超過了紐倫堡審判,堪稱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審判,也是二次大戰結束后世界上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之一。
昨天下午,導演高群書表示,“雖然我首次拍電影經歷了很多磨難,但我想提醒大家不要忘卻一段歷史,而它更是不可能以某種方式掩蓋的。”自稱“很業余”的他還直言,“《東京審判》是以真實為主,我拍的時候是做減法,而不會去表現我的激憤,盡量接近真相。對我來說,《東京審判》的使命意義大于電影的意義。”
■專家:不忍心說那些不滿足的地方
正是由于《東京審判》中充滿了歷史的容量和厚重,此前在上海的著名導演謝晉自己掏錢到影院去看了影片,他還建議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看一看。
昨天下午,《東京審判》在北京的試映會上,不少專家感慨于東京審判60年后才拍成影片。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倪震坦言影片“呈現出的民族正義感和人類的尊嚴感大大超過了我們對電影藝術的感受”。他把《東京審判》看作是“民族記憶在銀幕上的表達”。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胡克則表示,現在普通人民已開始真正面對這段歷史,開始從自己的信念、思想和各種各樣的感受來重新觸摸這段歷史。在胡克看來,《東京審判》這部影片實際上意味著新的歷史時期開始的時候,給人民提供了一個面對歷史的機會。
有意思的是,雖然有人提出朱孝天的臺詞不好等問題,但并不影響專家們對影片的整體評價。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就表示,“看完以后,我覺得我不知道說什么好,特別激動,也是特別感慨,甚至我對它有一些不滿意的地方,我都不忍心來說。它在情感上的分量,可以把所有的那些所謂的大片比下去。”
有時候,我們并不是為了愉悅才去影院
當我們走進電影院的目的純粹是為了一場開懷大笑的時候,不得不承認,在我們的內心里,實際上在躲避著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我們的思維變得越來越簡單,甘于遺忘和忽視很多應該保留的記憶。但是,總會有一些人會提醒我們,這個世界,笑與淚是并存的。
或許不該說得如此嚴重,畢竟這只是一部電影帶來的偶然感慨———高群書借債500萬元拍攝的《東京審判》。這是一部走上與《瘋狂的石頭》、《加菲貓2》不同道路的電影,一個費力的、不會討巧、也不可能投機的電影,就像一個活得并不輕松的人,實實在在地守住一段繁雜的過往,等待一個有尊嚴感的講述時機,告訴人們一個真相。人們會喜歡聽嗎?畢竟,現代的社會中,不是每個人都承擔得起這份使命感的。
我們所了解的“東京審判”只不過是一截枯枝般的無味文字———“東京審判”,1946年5月開庭到1948年11月宣判終結,共歷時近兩年零七個月……判決書長達1213頁,最終將東條英機等7個日本二戰元兇送上絞刑架。
把文字復活為一些人物和故事并不容易,但是,《東京審判》卻讓我們看到了舊事塵煙中迎面而來的、屬于中國的記憶,看到了真理在歷史中是曾經多么艱難地浮沉著。影片中的一個細節是中國法官梅汝璈為法官座位排名而爭,來自澳大利亞的法庭庭長衛勃將法官座位的前三位次序定為美國、英國、中國,以方便熟悉英美法系的美英法官坐在自己左右手。無論是按日本投降書上受降各國簽字的順序,還是按所謂國際慣例,中國法官的席位都應該在英國之前。梅汝璈極力堅持但庭長衛勃一直未加理睬。直到最后一次彩排。這次彩排有全世界的記者在席,法官座次的照片次日便會出現在各大報紙頭版上。梅汝璈因席位問題拒絕出席彩排,衛勃終于作出讓步。梅汝璈贏得了中國在這場審判中的首場勝利。
透過歷史,觀眾看到了鮮活的往事,其中有中國人的氣概、日本戰犯的陰森,還有一些看似正義者的虛偽,高群書對于這段歷史的復活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也由于難于脫離歷史,整部影片缺少一種高潮,缺少戲劇感的營造,感覺情節該推上去的時候,節奏和事件還是按部就班地進行,缺少一種“狠勁”,因此觀眾在情緒上雖然激情鼓漲,卻難以進入澎湃的巔峰狀態。只是日本家庭的另一條線索,這個環節相對薄弱,其中曾志偉、林熙蕾、朱孝天、謝君豪的表演因為情節的牽強而有些“跳戲”。
這終究是一部難得的電影,影片中,梅汝璈說:“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必須鄭重地提醒您,我不是為了愉快才來到東京的!”《東京審判》也一樣,有時候,我們并不是為了愉悅才去影院。(張玉洪
肖揚 來源:北京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