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2006年10月27日,美國客商在廣交會流花展館的裝飾品展區選購裝飾畫。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國際保護主義借機大設"安全壁壘"
2006年8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發生一起汽車輪胎事故,導致兩死一傷。美國媒體立刻譴責由中國杭州中策橡膠有限公司生產的輪胎存在安全隱患。中策在美國的進口商美國外國輪胎銷售聯盟有限公司(FTS)也指責杭州中策橡膠有限公司的汽車輪胎存在安全隱患,并索賠8000萬美元。隨后,美國各大媒體紛紛炒作此事,美國強硬派議員也競相表態,要求嚴查中國產品。
然而,2007年7月20日,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在國務院新聞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的中策輪胎事件調查結果卻表明,中策輪胎檢測指標符合美國安全標準要求。在這起事故中,事故方在同一輛車上使用了直徑不同、寬窄不同的四個輪胎,其中三個為中策制造,另一個為米其林品牌。不同規格的輪胎裝在同一軸上使用,導致輪胎受力不均、受損并最終引發事故。中國產輸美中策輪胎產品質量完全符合美國進口安全標準要求,是安全可靠的。
盡管中策輪胎質量完全符合美國進口安全標準要求,賓夕法尼亞州的輪胎事故也并非中策輪胎的責任,但美國對此事件的強烈反應已經對中策公司造成巨大影響。進入美國市場20年、此前從未發生過質量投訴的中策公司,很可能被迫召回對美出口的45萬條輪胎。
無獨有偶,日本媒體近期熱炒中國產耐熱鍋的鉛含量超標,日本質檢部門隨后組織三家檢測機構進行檢測,結果發現,中國產耐熱鍋的鉛含量僅為日本產耐熱鍋的一半。
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產品質量安全,特別是食品安全,不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對環保安全產品實行強制準入制度,而且每年針對涉及健康、敏感、安全和環保的產品進行抽查,并向社會公布。據悉,近年來,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數十個代表團對中國出口食品管理體系進行了考察,均對我國出口食品的生產、加工和產品質量安全狀況以及中國政府的管理表示滿意。據質檢部門統計,2004年~2006年,我國出口到美國的食品合格率分別為99%、99%和99.2%;出口到日本的食品合格率分別為99.9%、99.9%和99.8%;出口到歐盟的食品合格率分別為99.8%、99.9%和99.9%。然而,同期我國從美國進口的食品合格率為99.02%、98.85%和99.08%。
盡管我國出口產品質量甚至略高于美國,但針對我國出口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責難卻不能停息。在這一系列"質量質疑"的后面,往往有諸多復雜的因素在起作用,這從上述中策輪胎事件和耐熱鍋事件中可見一斑。正如被卷入輿論漩渦的中策公司所述,FTS之所以指責中策輪胎存在質量問題,是因為兩家公司存在商業分歧,FTS想借此抬高要價,并且,隨著我國輸美輪胎數量的上升,一些利益受損的生產廠家尋找各種理由來打擊"中國制造"產品。耐熱鍋事件也是如此。
在努力尋找各種機會責難"中國制造"產品的同時,進口國往往還通過設置更高的技術壁壘來抬高進口門檻。2007年一季度,美國沃爾瑪和達登連鎖餐飲集團要求,所有蝦類產品必須滿足《最嚴謹的水產養殖規范》,該要求從技術角度對出口美國的水產品構筑了一道貿易壁壘,嚴重影響了我國相關產品對美出口。實際上,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一些國家針對進口產品所設的標準,往往其國內企業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