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全世界喜憂參半的目光下,中國從一個封閉、低效的經濟體轉變成為全球最大的資本積累國。
我們可以預計,人們會以一種類似的態度看待中國下一階段的發展——屆時資金將開始向反方向流動。中國對外投資將成為全球市場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以下列數字為例。目前,中國家庭與企業儲蓄總額為4.8萬億美元——相當于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60%。假設中國儲蓄額以每年10%的保守速度增長,那么中國儲蓄額會在2020年達到17.7萬億美元。
屆時,中國應該已經開放了資本賬戶。到2020年,如果只有5%的儲蓄流向海外,那就相當于8850億美元的對外投資。如果這一比例是10%,那么對外投資額將達到1.7萬億美元。
中國目前持有逾40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但在風險更高的全球性資產級別中的投資卻很少。目前,隨著中國政府開放資金外流的新機制,中國投資者對這些資產的排斥正在逐漸減退。
中國對外投資的三個主要渠道分別是:允許一些機構投資者投資海外的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制度、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以及中國國家投資公司(CIC)——中國政府建立這家公司的目的是將1.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中的一部分進行投資。
過去幾個月,中國政府放松了QDII的投資限制,并批準更多機構加入。中國國內銀行、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爭相將一批基金和結構性產品推向市場。
這些金融機構中有很多都與其國際顧問共同推出了針對一系列投資類別的金融產品:從內地企業在香港交易的股票,到囊括全球各種股票與債券的分散投資組合。我預計,中國政府可能明年將把QDII的投資限額提高至900億美元。
中國國家投資公司將于2007年晚些時候正式成立,屆時將擁有大約2000億美元的初始資金。我們預計中國國家投資公司會廣泛投資于各種資產類別,包括新興市場和發達市場的股票。我們還預計該公司會尋求在關鍵領域進行直接投資,首選領域就是自然資源和能源。
中國正在鼓勵國內龍頭企業走向全球。對于利用中國“走出去”戰略來獲取外國資源、專業知識和市場,礦業、能源和金融企業應該尤為感興趣。舉例來說,中國國內銀行擁有龐大的市值和資產。然而,它們的業務范圍與國際銀行相比仍然頗為狹窄。
隨著更多資金投向海外,中國將面臨外部政治壓力,例證之一就是最近中國政府下屬的國家開發銀行(CDB)向巴克萊銀行(Barclays)投資22億歐元一事。英國有許多人歡迎這筆交易,但此事卻促使歐美提議制定規則,防止戰略資產落入外國之手。
隨著中國拓寬金融工具投資范圍,它購買的美國國債就會減少。對美國國債的需求降低可能會給全球利率造成上行壓力,進而削弱市場人氣。
隨著中國向外推進,保護戰略資產以及保持市場穩定方面的擔憂可能會令外國觀察人士感到“驚恐”。
至于“興奮”的一面,外國投資者則會享受到沖向他們新一輪全球(資金)流動大潮。全球金融機構已紛紛展開行動,謀取為中國國家投資公司、QDII機構和進行海外擴張的中國公司提供咨詢或進行合作的權力。
全球股市應當歡迎這些新的中國投資者。憑借其規模,中國國家投資公司最終可能會在新興市場指數中占據5%至10%的份額,而且還會成為一個比一般投資基金更穩定的投資者。總而言之,隨著中國資金遍布全球,我們預計,新資金流入給外國帶來的興奮將勝過擔憂。(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