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李學勤剛坐下來不到20分鐘,家里的電話已經響了4通,邀請參加會議的,安排活動的,索要資料的……老伴忍不住抱怨:“都是70多歲的人了,總這樣折騰哪受得了!”李學勤自顧做事,權當沒聽見。
李學勤不可能有清閑日子,除了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外,還在幾個地方高校當客座教授;他的名字也常出現在各類媒體上,被冠以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和文獻學家的頭銜。他的工作就是求證那些流傳了千年的歷史,是否真的存在過。
長沙馬王堆的帛書、殷墟的甲骨文、刻在青銅器上的只言片語,這些歷史的殘片,在李學勤手中收攏,一點點地辨識、確認,曾經的華夏傳說被拼接成有據可查的史實。
“不知道什么是熱門專業”
“我沒有受過多少教育。”自謙之語道出了當年的求學經歷。1951年李學勤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第二年就到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加對殷墟甲骨文的整理,那時他不過19歲。
李學勤出生于北京,父親在協和醫院工作,從小家里就希望他將來學醫,成為一名外科大夫。但李學勤對此無甚興趣,吸引他的是各種文字符號,越看不懂越是喜歡。少年李學勤迷上了甲骨文,常常騎自行車到北京圖書館翻閱有關的書籍和拓本。但當時李學勤并沒想到自己將來的人生會和甲骨文聯系在一起。中學時,李學勤看到金岳霖有關數理邏輯學的專著,又引發了他對邏輯學的興趣。于是填報志愿時,寫上了“清華大學哲學系”?!耙驗榻鹪懒叵壬敃r是哲學系的教授,我一心想成為他的學生。那時我們也不分冷門熱門專業,讀大學就是為了學一門科學?!?/p>
而命運的陰差陽錯間,一年之后他還是到了中國科學院從事甲骨文的整理和解讀,他最引人注目的學術成就也從這里開始了。
解讀馬王堆帛書
1972年,中國正處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幾乎所有的科研工作都停止了,李學勤也離開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到干校學習。從長沙馬王堆傳來的驚人消息突然打破了考古界的沉寂——某部隊在挖防空洞時發現了巨大的古墓群。在周總理的批示下,中國考古人員對馬王堆漢墓的發掘震驚了世界。其中帛書的出土和整理被學術界稱為最有價值和意義的工作,而馬王堆醫書已成為醫學界的一個專有名詞,其內容多達14種。
1974年,李學勤被調往國家文物局,由中醫大夫配合整理帛書中的醫學部分?!安褪且环N白色的絲織品,和你們女孩子的圍巾差不多,非常長,上面可以寫字。我見不到實物,只能由文物局的工作人員把實物照片交給我,我根據照片重新拼讀。”
很多帛書實物本身已經支離破碎,一塊塊地散亂著。盡管每塊碎片上都有字跡,但這些碎片究竟應該以怎樣的順序排列卻難以分辨出來了。李學勤把這些帛書照片上的碎片一一剪下,然后把碎片試著拼在一起進行解讀。
“這種拼讀方法我17、8歲的時候就在做,那時候是拼甲骨文。但是帛書更難拼,甲骨文是堅硬的甲片,不會變形,但帛書是軟的,很容易就變形了,我得一點一點找。不過沒什么,我從小就做這樣的事情,把一張紙撕得極碎,我很快就能照原樣拼起來。”李學勤臉上閃過一抹孩子氣的得意,對他來說這似乎不是什么繁瑣的工作,而是繼續玩年少時的拼圖游戲。
從成千上萬的碎片中,他和其他學者一起拼出了《五十二病方》、《養生方》、《雜療方》、《胎產書》,漢初輝煌的醫藥學成就令世人瞠目,“有些材料可以說重寫了我們的學術史,比如一些傳統醫書上說人身上有12條經脈,但拼出來的帛書記載中只有11條,直到現在醫學界還在討論這方面的問題。”
五千年文明史刻在每個人身上
山西省一直是研究歷史和考古的風水寶地。文革結束以后,李學勤第一次做關于考古方面的演講,就是站在山西的講臺上。
20多年來,山西的考古發掘一直是他關注的重點?!霸趯ι轿鼾埳酵砥谖幕难芯窟^程中,我們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就是襄汾陶寺遺址。”在陶寺遺址,專家們發現在一個陶壺背面,清楚地用毛筆寫了一個“文”,“這已經可以看作是最早期的文明了。以前我們一直以為中華文化是從中原發源,然后向外擴展的。但在這次考古中可以看出,山西也具有獨立的文明起源。所以中華民族的文化并不是單一的。
在李學勤看來,追溯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了解民族文化的傳承,是作為史學者必須承擔的責任。中國經濟的繁榮帶來了自我文化意識的復蘇,“我們說自己是龍的傳人,通過考古可以得到證實?!痹谏轿鼾埳竭z址的陶盤上,繪刻著5000年前龍的形象;河南濮陽出土的龍虎貝殼圖,又把時間向前推了1500年。在那個時候我們的祖先已經有了清晰的龍的形象,東蒼龍西白虎的造型說明那時龍已經被賦予了神圣的地位,這個地位和內涵在其后的數千年中,被不斷豐富著。這些或微小或磅礴的印記,被學者們從荒野墓畔發現并解讀。從此人們可以知道,這片土地上的人曾怎樣生活過,怎樣信仰過。現在,我們的血肉精神,是從他們而來的。
歷史學的盛世隱憂
近兩年,歷史學家身上的光環漸漸變得耀眼。在媒體的推動下,學者們上電視,開講壇,著書立說。
對當下這番“史學熱”,李學勤并不十分樂觀:“這么多的人愿意關注歷史和國學,當然是好事。不過有這樣的熱潮并不意味著大家真正理解了史學精神。如果人們對史學的興趣是抱有任何功利目的,我勸他還是算了。史學的終極目標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非但賺不了錢,還需要你去犧牲。我們這個行業,每有所成,其中的愉悅不足為外人道,還要面臨各種質疑和壓力?!?/p>
1996年,李學勤主持了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項目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四年后,工程組提出了《夏商周年表》: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盤庚遷殷約為公元前1300年;夏商分界為公元前1046年。在此之前,夏商周三代一直沒有確定的時間劃分。因此,年表一經公布,立即引發轟動。但與此同時,海內外的質疑聲也排山倒海而來。國內外的學者就這部年表的準確性和研究方法爭論不下,甚至當堂拍案橫眉。7年多過去了,當年的熱議至今仍沒有完全消退,只是李學勤早已泰然:“不同的意見能使我們的研究工作更趨完善。”
對于現在考古發掘的現狀,李學勤也有自己的憂慮:“以前我們國家沒錢,沒有那么多財力進行考古。現在各地都有自己的考古隊伍,不斷有新的東西被發掘。但經濟發展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正反皆有。野外考古應該根據學科發展的需要去發掘才對,可現在我們都是跟著大型工程跑,哪里大興土木了就趕快跑去看有沒有文物,然后搶救發掘。中國每年這么多的工程,哪里跟得過來啊,這種考古進程是有違學科發展的?!?/p>
雖然每天事務繁重,但李學勤的生活規律盡人皆知,他從不熬夜,也反對學生熬夜學習,什么時間吃飯什么時間睡覺都按時進行。早年在清華讀書時,他每天騎兩個小時的自行車到學校上課。在清華任教時,這個習慣一如40年前,經常騎著一輛28寸的黑色永久,飛馳而去。學生總勸:“李老師,這個車子橫梁那么高,太危險。”李學勤倒也聽勸,大家很快看不到黑色永久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輛小號自行車,騎速不變。
(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編輯:夏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