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里流的是“馬血”
華天和馬的緣分也始于中國。
在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華天的父母相遇了。出身于蘇格蘭軍人世家的羅山,從小就被送上馬背,英國貴族們希望以此磨煉孩子的耐心,培養他們面對障礙時的勇氣。愛騎馬的羅山,不僅把家安在了馬場附近,就連她懷華天已經7個月時,還會騎在馬背上。
每當有人驚嘆華天4歲就會上馬時,他總是解釋說:“這說法不準確,我從小身邊就一直有馬,我會拍拍他們、喂喂他們,有時還會被抱到馬背上。學騎馬只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我和媽媽一樣,身體里流的是‘馬血’”。
因為父母工作的關系,華天的家搬到了北京。1994年,不到5歲的華天被媽媽送到北京石景山馬術俱樂部,指導他上馬的教練就是后來的全國冠軍哈達鐵。“小孩子來騎馬更多的是一種游戲,但華天和其他孩子不一樣,他一上馬就表現得特別專注,”哈達鐵說,“即便我給他更多的要求,他也能堅持完成,而且他在馬上的動作很放松。”
再次回到香港的華天,參加了第一屆香港少年馬術賽。全場觀眾屏住呼吸,看著場地中央那個不到9 歲的小男孩,他穿著越野賽服,戴著馬術頭盔,面貌俊秀。可是他騎的那匹小馬,因為從來沒有參加過越野賽,所以在每道障礙前都會停下來。場邊的羅山緊張得直叫“快!快!”可小華天看上去卻不慌不忙,表現出與他年齡不相符的鎮靜,他引導著小馬越過一個個障礙,竟然完成了比賽。
“馬是通人性的,它能夠通過騎手的細微反應,知道騎手的心態。當騎手緊張時,馬就會從騎手的不自覺動作中感到緊張。馬的膽子其實很小,所以騎手坐在上面不能嚇著它,否則它會害怕得發抖。”誰也沒有想到,一個9歲的小男孩,竟然能如此鎮定自若地駕馭馬匹。
父親華山驕傲地說:“這孩子從小就穩重,是個好騎手的料。他知道馬是他的心靈伙伴,不能逼迫它。傷害馬,是一個騎手的恥辱。”那次比賽后,華天幾乎每個周末都會去參加比賽,而每次回來都拿著馬花。他那時贏得的馬花裝了滿滿三紙箱子。
2000年,10歲的華天跟隨父母到英國求學。英國是馬術三項賽的故鄉,維爾特郡又是英國最主要的馬術運動地區,喂養著100多萬匹馬。在這里,人們羞于談論他們的汽車,卻熱衷于談論他們的馬。在比賽季節,各種賽事天天都有。
羅山在那里找到了與她相熟的克雷頓夫婦,原本只是希望他們給10歲的兒子找一匹小馬騎著玩。可10天后羅山去接孩子,卻遠遠地看見華天騎著一匹高頭大馬,得意地走過來向她揮手。
就這樣,兩個月后,當克雷頓帶著華天出現在賽場時,所有參賽的選手都停下來,看著這個兩腿還在大馬身體兩側“晃蕩”的孩子,輕輕松松地完成障礙跨越。
很快,華天便有了自己在英國的第一匹馬。這是一匹在香港退役的賽馬,好動、驕傲,不愿被駕馭。當時羅山的朋友建議她,放棄這匹馬,免得將來傷到華天。但華天卻和它產生了特殊的感情,并為其取名“孫悟空”。
“嘿,今天感覺還不錯!”華天經常對著“孫悟空”自言自語,也體會著“孫悟空”和他的“悄悄話”。兩個耳朵沖前就是“高興”,向后就是“心情不好”,要是一前一后呢,華天就要多說些好話,讓它興奮起來。
就是“孫悟空”帶著華天,一次次以絕對完美的動作完成高難度的障礙跨越,打破慣例,成了英國馬術界引人關注的人物。14 歲,華天成為英國馬術三項賽委員會注冊職業騎手,打破了國際馬聯“16 歲才可以注冊成為職業騎手”的慣例;15 歲,成為國際馬聯最年輕的國際一星級騎手;16 歲成為最年輕的二星級騎手;17 歲成為最年輕的國際三星級騎手。
在歐洲職業馬術運動中,一個選手從加入職業比賽到取得三星級比賽資格,年齡大多已是30歲上下。而華天三年連跳三級,以驚人的速度跨越了奧運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