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有人說,美國是一個極端世俗化的社會,美國文化的主流是世俗主義、現世享樂主義,真正的宗教信仰在美國已經衰落。其實,這只是表象。實際上,美國是一個非常宗教化的國家,基督新教在國家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國民心理上起著主導作用。
其原因在于,美國一開始就是由一些因為宗教原因而遷移北美大陸的新教徒所創建的,這些新教徒建國的目的是在新大陸實踐新教理想。因此新教的價值觀是這個國家以后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主導力量。
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貨幣至今印有“我們堅信上帝”的字樣,美國的“愛國誓詞”也說:“我宣誓效忠美利堅合眾國的旗幟以及它所代表的共和國,一個國家,歸上帝主宰”。在總統就職儀式上,新任美國總統也必須手按《圣經》,向《圣經》宣誓。這反映出美國人有著強烈的宗教情緒。
格雷厄姆與美國總統的交往,其實是在其成名以后。準確地說,不是他趨炎附勢,而是總統找到了他。據說,總統們找他,都是出于“自身靈魂的需要”。但是,也有些政治分析家說,總統們是看到了他背后的選票。在美國這個基督教人口占將近90%的國家,牧師們一直決定著相當一部分選票的走向。
然而,無論總統們是什么樣的動機,格雷厄姆對美國政治各個層面的影響,很早就開始顯現出來。
在私人層面,尼克松總統在母親的葬禮上,竟然暈倒在格雷厄姆的懷里。這位長相堅毅的總統,以后被證實長期患有抑郁癥。在他撕心裂肺地暈倒在格雷厄姆懷里的剎那,很可能下意識地把這位傳道者當作了精神的父親。
克林頓總統在就職儀式上,請格雷厄姆作禱告,這個禱告詞成為名篇,以至于經常被人引用。禱告詞說:“請讓當選為總統的克林頓先生明白,他絕不是一個人,萬能的神是他的庇護者,無論他處于什么樣的環境,都是他可依賴的。”
格雷厄姆幾乎就是布什的家庭牧師。在小布什剛當選總統時,有人一針見血地諷刺基督教色彩濃厚的共和黨,現在是“圣父、圣子、圣格雷厄姆三位一體”。
公共政策方面,在格雷厄姆成為白宮常客的50年間,盡管他一直表現得很謙卑和克制,并且也經常強調“凱撒的歸凱撒,神的歸神”的政教分離的垂訓;但是,人們還是懷疑格氏是很多政策的來源地。
日本共產黨在一份研究資料上就說,格雷厄姆是白宮保守主義的教祖。雖然格雷厄姆的宗教說教一直趨向于“萬民得救”的自由主義,但有眾多人懷疑,格雷厄姆本質上是一個原教旨主義者,只是更懂得策略、包裝。他在一次與尼克松的密談中說“猶太人是美國的腫瘤”,他與尼克松都對猶太人把持的脫離基督教的媒體表示了憂慮。
退
2005年6月,86歲高齡的格雷厄姆在紐約做了最后一次布道,幾乎西方媒體都做了重點報道。這次布道共有24萬人參加,規模盛大,如格雷厄姆布道時的一貫場景。這次布道后,格雷厄姆開始退養。
近些年,在美國,逐漸開始準備一些有關他的長久紀念物。在他的家鄉,人們為他制作了高大的銅像,以他命名的圖書館也已建成開放,以他命名的道路也開始出現,幾位健在的總統們都為此張羅。
當然,格雷厄姆也會遭到眾多的非議。但是這些非議,一般都處于海平面底下,很難進入公眾眼目。除了他那感人的說教之外,他本人生活,也幾乎無懈可擊。他早年規定,教會的所有賬目都公開,一分不差。他還規定,除了夫人之外,不與任何女人單獨相處,他也做到了。
這位“20世紀最成功的傳道人”,已成為美國文化史上的一個現象,折射著美國宗教與政治的光和影──宗教穿上博愛的外衣,進入民主政治的縫隙,左右白宮決策于無形。基督徒每日都在禱告:“愿神的國降臨,愿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正是他們試圖通過政治達成的目的。
(來源:《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