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金融王國
如果羅斯柴爾德家族一直在法蘭克福經營,其影響僅限于德國。然而,目光遠大的梅耶·羅斯柴爾德讓他的5個兒子走出德國,分散到歐洲各地,共同建立了羅斯柴爾德國際金融王國。
最早向國外發展的是梅耶的三兒子內森。他于1804年只身來到英國倫敦,開始時做一些棉布生意。當時歐洲正值拿破侖戰爭,一些德國貴族流亡到了英國,其中包括法蘭克福的威廉伯爵。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威廉伯爵委托內森購買了大批英國的債券,內森便借機也做起了債券和股票生意。憑借自己的精明和才干,內森不久便發了財,成為倫敦金融證券界的巨頭。
內森在英國的成功,鼓勵了老梅耶。為了方便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金融和貿易往來,他又在1811年把最小的兒子詹姆斯派到法國,在巴黎站穩了腳跟。
幾年后,老二所羅門、老四卡爾又分別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了羅斯柴爾德家族銀行的分行。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由老梅耶與大兒子阿姆斯洛坐鎮老家法蘭克福,其他幾個兒子分布在倫敦、巴黎、維也納和那不勒斯的金融和商業帝國。
一位普魯士駐英國的外交官這樣說道:“羅斯柴爾德對歐洲的金融事務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們能夠左右外匯交易價格。當內森發怒時,英格蘭銀行都在顫抖。”
有一次,內森拿著他哥哥阿姆斯洛從法蘭克福羅斯柴爾德銀行開的支票到英格蘭銀行要求兌換現金,銀行以只兌換本銀行支票為由加以拒絕。內森勃然大怒,第二天一早,就領著自己的9名銀行職員,帶著大批英格蘭銀行的支票要求兌現黃金,當天就使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明顯下降。第二天,內森帶來更多的支票,一名銀行高級主管顫聲問還要兌換幾天,內森冷冷地回答:“英格蘭銀行拒絕接受我的支票,我干嘛要它的?”英格蘭銀行立即召開緊急會議,然后宣布,英格蘭銀行今后將兌換所有羅斯柴爾德銀行的支票。
羅斯柴爾德兄弟能夠如此呼風喚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善于通過設在歐洲各國的分支機構獲取政治、經濟情報,互相溝通。這樣,他們往往能迅速了解各地的政治經濟動向,采取行動,出奇制勝。
1814年拿破侖與歐洲聯軍對抗時,戰局變化無常,英國的證券交易因此很不景氣。后來,戰事發生逆轉,拿破侖兵敗滑鐵盧。羅斯柴爾德家族第一時間從布魯塞爾得到了這個消息。于是內森乘倫敦債券價格尚未上漲之際,大批吃進,結果大賺了一筆。羅氏家族因此被稱為“無所不知的羅斯柴爾德”。
猶太利益高于一切
盡管羅斯柴爾德家族擁有巨大的財富,并躋身歐美上流社會,但他們始終堅持著猶太人的傳統,把維護猶太人利益看得比賺錢更重要。羅斯柴爾德家族成員大多數人堅持族內通婚,這個家族下屬的公司企業都按猶太教安息日的規矩,星期六不做任何生意。
1820年,內森宣布不同任何一個拒絕給猶太人公民權的德國城市做生意。1850年,當卡爾借錢給羅馬教皇時,向教廷提出要求拆除羅馬的猶太隔都。19世紀倫敦的羅斯柴爾德銀行宣布不向俄國沙皇貸款,因為沙皇政府迫害和虐待俄國猶太人。
老梅耶在去世之前,立下了嚴格的遺囑,內容包括:家族銀行中的重要職位必須由家族內部人員擔任;家族通婚只能在表親之間進行,防止財富外流(后來放寬到可以與其他猶太銀行家族通婚);絕對不準對外公布財產情況;在財產繼承上,絕對不準律師介入……
無疑,老梅耶的遺囑要防止任何形式的財富稀釋和外流。
但是,經過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猶太人家族,羅斯柴爾德在納粹統治下受到的打擊非常慘重,雖然英國總部基本沒有損失,但歐洲大陸的家族勢力已經被大大削弱了。
從今天的羅斯柴爾德銀行網站www.rothschild.com上可以看到,羅斯柴爾德銀行目前的主要業務是幫助大企業收購兼并其他的企業,對其資產結構進行重組。這些并購重組業務主要在歐洲,但在香港他們也設有亞洲辦事處。家族銀行2006年的稅后收入是6.3億英鎊。這樣的規模,在目前全世界的投資銀行中只能排在10名之外。
盡管沒有了當年呼風喚雨的能力,但是,“紅色盾牌” (羅斯柴爾德乃德語“Rothschild”,意為“紅色之盾”)曾經的輝煌不會被抹去。(來源:《環球人物》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