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私人電話未必有實效
主持人:
那我們從善意的角度來揣摩的話,是不是公開電話的部門覺得公布了他們私人電話才顯出我們的誠意,如果是辦公室電話可以在下班時間不接聽,不如那樣顯得更實在。
白巖松:
好了,這就難怪有人會說這是一個作秀的舉動,因為你仔細一想,未必能產生實際的效果,想要的實際效果是換屆,換屆的時候反映情況可以直接找到一把手,這里頭隱藏著一種所謂一把手崇拜的這種因素。其實尤其在組織部長和紀委這個領域涉及到干部,涉及到監督等等的時候,更需要的是一支筆變成一堆手,變成一個民主的這樣一個過程,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
但是我們為什么又會說它只是個表面文章,未必會有實際的效果呢?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最開始打過去的都是記者的電話,真抱歉,今天下午我們又給人添了亂,這是一個。但是我們給他添亂的目的是希望將來大家能改變這種不斷地給他們添亂的這種行為。第二個是相當大比例是推銷。為什么?一個細節很有意思,260個山西縣、市的組織部長和紀委書記是登在了省報上的,就是黨報上的。
主持人:
好大一個資源啊。
白巖松:
對,原來不知道這個縣里的這個(電話),別人一看,出版社一聽,推銷書去。那個一聽,我推銷合作。甚至有人說中央領導的孩子,等等全來了。然后還有很多的人好奇,夜里睡不著,他睡不著,撥一個電話號碼玩玩,撥通了,一聽響了,掛了,那邊再也睡不著了。
主持人:
另外一個角度說,相信肯定有人是需要有一個渠道去匯報一些事,反映一些事,為什么這樣的人恰恰沒有打這個電話?
白巖松:
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點,極小比例的是說舉報等等的因素的時候,第一個比如說手機的時候,他會擔心,我直接跟他說話的時候,他會不會知道我是誰?第二個在他的電話里,會不會顯示我的電話號碼?我上哪兒去尋找一個更加安全的,是不是都到公用電話那兒?那我舉報的時候旁邊還有人呢,對嗎?另外,三言兩語能說得清嗎?這樣的話,我覺得現在我們這個社會,還相當缺乏對舉報人的更縝密的一種保護,我們經常有的時候一不注意就把人給陷了,甚至把人害了,我們要保護舉報人。在這樣一種心理博弈的過程當中,他面對一個直接的具體的人和一個電話號碼的時候,未必有的時候有勇氣撥通這個電話,也未必能用很簡短的語言把它說清。
主持人:
所以一個好的規定出臺,關鍵要看它是不是有操作性、有前瞻性、有人情味?稍后我們繼續。
(播放短片)
解說:
和山西相比,云南省昆明市公布官員電話力度更大,范圍更廣。三年前的2008年2月16日,昆明市政府一下子占用了《昆明日報》的四個整版,詳細公布了昆明市所有領導的859個辦公聯系電話及他們的職務分工情況。這一舉動在當時造成了“昆明紙貴”,因為當天的昆明日報被市民們搶購一空。
(電話采訪):
應永生(中共昆明市委常委、紀委書記):
這三年來我們領導干部接聽電話,我們去年底統計了一下,30多萬個電話,辦結率來說是在90%以上,接聽率基本上達到了100%,這是一個暢通的渠道。
解說:
今天我們在昆明市政府網站的首頁上,依然能看到這份電話名單。今天下午,記者也按照名單隨機撥打了幾位領導辦公室的電話。
記者:
是金志偉的辦公室電話嗎?
金志偉的辦公室人員:
對,你說。
記者:
電話公開這么長時間每天能接到多少電話?
金志偉的辦公室人員:
我看應該是有20、30個電話打進來。
記者:
這么多電話您親自接還是……
金志偉的辦公室人員:
沒有,我們那個部長開會現在,我們剛好在這邊(接聽)。
解說:
雖然沒有聯系上主要領導,但他們的電話都有相關人員接聽,這樣的高接聽率應該和昆明市政府的嚴格監督有關。按照規定,領導干部電話在每個工作日的上午9點到下午5點必須有人接聽,如果領導干部外出要安排專人做好電話接聽工作,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接聽和耽誤接聽。而對于接聽工作不利的情況,將對責任人進行問責。
(電話采訪)
應永生:
如果不按規定辦我們要嚴厲問責,去年年底統計了是,我們就對于領導干部接聽電話情況抽查了13次,通報批評了188人,領導干部問責了5人。
解說:
整整三年,昆明公開領導電話的工作到底經歷了什么樣的過程呢?
(電話采訪)
應永生:
有困難,現在有兩個。第一就是有的人用這個電話來推銷,聯系業務。另外一個情況,就是有的群眾他投訴以后,通過我們了解的情況來看,這個事實和他說的完全不符。
解說:
三年接通近30萬個群眾電話,昆明的干部同樣無法避免煩惱,但是,時間也在證明著另外的信息,那就是市民的肯定和領導干部的變化。
(電話采訪)
應永生:
應該說它也是一種教育,使我們對老百姓應該是說貼得更近了,街頭巷尾的很多事情都反映到了我們領導干部這里。這樣使我們為民辦事更加具有針對性,更加容易找到群眾反映比較集中,群眾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所以對于我們的行政方式確實有非常大的影響。
任新民(云南大學教授):
電話公布出去首先第一個作用就是它表示我們是真心實意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這是我們一個基本態度。第二個就是我們要建立一種新型的溝通和協調機制,一溝通大家可能就是變成一種理解,變成一種友好,變成一種貼心。
主持人:
都是公布監督電話,一個剛剛開始,一個已經三年了,我們從細節上做一個對比,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巖松。
白巖松:
這里有很大的一個不同,就在于山西這一次公布的是個人的電話,是一個移動的手機電話。而昆明公布的是一個辦公電話,而且在昆明的這個辦公電話里強調了一點,是本人不能接聽的話,要安排專人接聽。這就接近靠譜一點,而且它還有一個工作時間的界限,也就是八小時之外還是給人預留出來,其實它最初的時候也會經歷一些越界的過程,但是在操作的過程中,現在慢慢進入到一個規范。
我也注意到山西這一次其實面臨了很多人,260個人145個沒接等等,媒體開始說作秀什么的,也開始進行微調。你比如說今天我們會看到的新聞就是它已經要求用一個固話去做一個很好的輔助。那其實如果真有一個很好的固話,不需要這個東西,不需要這個手機。
另一方面它還要強調要繼續抽查,也就是說對它已經發布的這個東西,還要進一步確立某種權威。我特別想說的是,260個紀委書記和組織部長,他們不會當著媒體的面說這個舉措不好的,他們再煩也不會,為什么?是他們的頂頭上司會決定他們將來的仕途生涯的省組織部和省紀委來制定的這個政策,因此他們都要說好。
可是我覺得,今天我們的節目也不是在批評山西的做法,首先理解它的出發點和好意,否則它沒必要這么大的折騰。但是也許這種做法的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覺得山西為什么不可以把它當成一次,真的全新思考政府信息公開以及輿論監督跟老百姓溝通該用什么樣的比較合適,如果真的把這件事轉變到對我剛才說的這個問題的重視和改變的話,有可能山西在政府信息公開和黨委的信息公開方面以及群眾監督方面也許會走在全國的前面。
主持人:
如果像這樣的操作性不是很強,預見性又不是很強的政策
白巖松:
盡早結束。因為為了一種尊嚴和面子去撐沒有意義,不知道記者的電話還會打擾多久?不知道推銷書以及要合作的電話還要打多久,真正的要反映問題的什么時候才能打進。
來源:CCTV《新聞1+1》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