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萬巨資建養老院 閑置一年多擬改人才公寓
關于“面子工程”——“不存在,是探索城市化養老模式需要”
泰山街道當初為何投巨資建一個高檔的養老院?街道分管民政的副主任郭禮華稱,這是當初經過調研后做出的決定,是探索城市化養老模式的需要,絕對不是什么面子工程。
據他介紹,泰山街道原養老院位于泰山街道羅莊附近,現有床位80張,主要用于滿足農村五保老人的需求。隨著泰山街道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原有的農民逐步轉為現在的新市民。街道領導經過前期在鼓樓等地充分調研,為進一步滿足現實需要,探索符合城市化的養老模式,于2009年在毗鄰朱家山河處興建了一座“頤養苑”養老院。
“頤養苑”于一年多前竣工后,街道計劃把原養老院的農村五保老人全部納入管理,并將城市孤老和社會化養老等通過市場化運營模式融入其中,來實現街道城市孤老人員“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關于閑置問題——“遭遇區劃調整,將改為人才公寓”
關于養老院建成后閑置的問題,郭禮華解釋稱,首先是建成后缺少服務對象,然后就是遭遇了區劃調整。“新的養老院剛建成不久,我們就準備將原來養老院的人員搬過去,并采取社會養老方式來運行新的養老院,但一開始沒找到合適的運行方。”郭禮華說,后來經過調研發現,街道雖然居家養老需求比較大,但不少老人子女的觀念都還沒轉變過來,認為把老人送到養老院去,會被人笑話。后來,街道準備采取把原來五保戶的十多位居民安排到新養老院后,對剩余的資源采取“白發白領”的定位方式,吸引全南京高薪退休而又愿意到養老院的老人前來入住,并找到了一家合適的經營機構。可就在這時,又面臨了區劃調整和板塊功能定位問題。
“現泰山、沿江、盤城三個街道整建制劃給高新區管理,由于‘頤養苑’養老院地域正位于高新技術產業園內,園區功能定位發生變化。”郭禮華稱,為了配合區劃調整需要,進一步支持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發展,只能將建成的養老院整建制移交給高新區。
“目前高新區那邊準備把未投入使用的養老院作為人才公寓,并非是長期閑置。”郭禮華說,當初街道投入的資金,街道與高新區簽署相關協議后,高新區會將資金補給街道,也不會造成對財政資金的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