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語言的障礙,中國學者在漢學研究上有先天的優(yōu)勢,但是也要注意學習海外漢學家的研究成果,并且給出中肯的批評。顧鈞表示,過去十年不但是海外學人學習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熱心向海外推廣中華文化的十年。
孔子學院自2004年成立以來已經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落地,擁有超過50萬的注冊學生。外文出版社在過去半個世紀,用43種語言在100多個國家出版了2萬多種中國圖書。
“我現(xiàn)在有些擔心人們過多地關注中國的經濟增長,而不是中國的文化,歷史和傳統(tǒng)。學生轉向漢學研究僅僅為了更好的工作機會。如果經濟增速減緩,漢學研究有可能會走下坡路,”顧鈞表示。
瑞士蘇黎世大學的資深漢學研究員Ralph Weber認為經濟崛起不應該成為學者關注中國的唯一原因。
“就像當日本經濟騰飛時,日本研究也流行一時。之前,歐洲大學很少教授非歐洲的歷史和文化,但是現(xiàn)在已經很多元化。這是一個健康的發(fā)展,”他說。“在中國經濟崛起之前,漢學研究就存在了。如果說只有影響力強大的文化才值得研究,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我覺得世界上其他文化,例如非洲的文化,也值得研究,即使沒有人會說非洲的經濟已經騰飛了。”
(記者:彭奕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