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國大黨領導的現任政府2004年上臺不久后,鑄下大錯。在索妮婭·甘地及其國家咨詢委員會的影響下,該黨得出結論:改革只幫助了富人。于是,政府將重心轉向福利支出。它的重點不再是修筑公路,而是提供廉價食品、能源和不必要的、人為創造就業的工作崗位。這導致了高通脹、低增長和不可持續的赤字。
那些雄心勃勃、身為中產階級或即將躋身這一行列的年輕人承載著印度的希望。他們占據該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十年后將占據總人口的一半。他們的選票無處可投,因為沒有政客談論公共產品或治理。現有的黨派將選民視為貧窮、無知的大眾,只需在選舉時用民粹主義的施舍加以撫慰即可。
他們困惑:為何在印度可以享受巨大的宗教和政治自由,卻享受不到經濟自由。在五分之二人口從事個體經營的印度,開辦企業卻要花42天。沒完沒了的官僚作風和腐敗,令企業家深受其害。印度的“經商便利指數”全球僅排名第132位。
到頭來,印度改革進行得偷偷摸摸,因為各黨派懶得解釋“支持市場”和“支持企業”之間的區別。人們的印象是,自由化改革主要令富人受益。他們不理解,支持市場即相信競爭,從而有助于降低價格,提高產品質量。支持企業意味著讓政客和官員保留經濟決策大權,從而滋生裙帶資本主義。這還能解釋印度為何未能發揮出全部潛力。
印度存在著應由中右翼世俗政黨填補的政治空間。現有的政黨無法填補這一空間。對于雄心勃勃的印度,唯一的答案恐怕是出現一個相信市場而非官僚、注重制度改革的自由主義新政黨。這個政黨或許無法迅速贏得選票,但它可以將治理改革推向舞臺中央,并逐步向選民證明,開放市場和信奉規則的政府是提高生活水平、實現共同繁榮的唯一文明方式。在西方經濟體及其行事方式遭受質疑之時,在自由市場和民主推動下獲得成功的印度,將成為一股積極向上的力量。
(來源:新華國際 編輯: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