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參與是此次討論中反復出現的主題。居民的需要應成為智能城市的出發點。麥克諾頓希望改建“積極公民”社區,有了網絡媒體的幫助,本地居民的交流合作會越來越頻繁。哈克重點提到美國波士頓城的例子,該市推出了一項智能手機應用,供市民投訴。“當地政府發現市民們開始參與到這些投訴的后續解決之中。”他還提到,一名市民設計了名為“dontflush.me(別沖我)”的網頁工具,來幫助紐約居民解決下水道溢水問題。“真正的創新,即城市的徹底革新,來自于市民們有組織有創造力的活動,而未必于來自大企業、房產公司或全能的城市規劃。”如何使消費者改變其行為同樣需要專家們運用想象力。米勒提出可以從能源消費下手。對海德來說,信息透明是重中之重。他認為,如果將不同房產的平均消費數據公布于眾,人們就會努力優于平均。
最后,有網友提問,哪一座城市是“智能化”的標準?專家們的回答并不一致,麥克諾頓支持阿姆斯特丹,海德支持哥本哈根。米勒根據不同的標準選擇了舊金山、新加坡、桑坦德和巴塞羅那。“它們各有特點,但都不能稱為完美。”專家組一致認為,城市間必須互相學習,C40城市集團、全球生活實驗室(Living-Labs Global)這些智能城市協會正在籌備一些活動,旨在促進與分享最佳城市實例。
(來源:中國日報網 信蓮 編輯:小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