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拗口表態凸顯反恐尷尬
“恐怖”二字對美國人有何復雜意味?從奧巴馬政府的反應就可窺見一二。
奧巴馬總統在事發后的兩次全國電視講話中,一方面礙于調查工作尚未結束而不能立即將波士頓爆炸定義為“恐怖襲擊”,另一方面又唯恐被責以行動不力而必須突出“恐怖”字眼,只好謹慎又拗口地強調“正按‘恐怖主義行徑’處理”爆炸案。
自12年前“恐怖航班”重創原本自信滿滿的美國社會以來,美國人似乎一直陷在“又累又恐”的兩難境地。
一方面,以反恐之名發起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似乎形成某種“越反越恐”的怪圈,并給美國社會制造了從退伍軍人安置到對穆斯林的“隱性歧視”等一連串難以治愈的“偏頭痛”。在去年一起造成7人死亡的槍擊案中,人們懷疑遇害的錫克教徒就是因被極端分子誤認為穆斯林而不幸“躺槍”,這一事件很可能只是美國社會這一深層矛盾的縮影。
另一方面,對恐怖主義的集體記憶依然深植美國社會,人們抱怨雖多,卻不敢掉以輕心。今年3月初,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宣布從4月下旬起將允許飛機乘客隨身攜帶部分類型的小刀。這是“9·11”以來美方首次放寬安檢要求,結果輿論嘩然,斥之為置公眾安全于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