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之間可以避免戰爭
【香港《信報》7月15日文章】題:中美決策層須具大智慧(作者斯坦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薛理泰)對中國政府而言,和平的國際環境是解決內政問題的有利的外部環境。如何在戰略機遇期內確保和平的國際環境,得以不受干擾、從容地處理好內政問題,是關乎中華民族復興之夢的先決條件;而中國不與美國直接發生沖突,又是確保和平的國際環境的先決條件。據此,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北京將傾注全力于內政修為,不暇外騖,主觀上也欠缺與美國決裂的條件。既然如此,中美矛盾自然不至于由于中方原因而急劇惡化。
就崛起的背景說來,中國與德國、日本、蘇聯有著質的區別,涇渭分明,中華民族的歷史性格與其他崛起國民族相比也有獨特之處。因此,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與美國的關系應該而且完全可能不被“崛起國與霸權國必然沖突”的歷史魔咒所左右。
誠然,要打破這一歷史魔咒,還需中美兩國決策層都具有大智慧。當前美國政府在外雜務叢集,在大戰略層面上無從大開大合,這是美國國情所致。鑒此,先決條件是北京領導人需要具有大智慧,并且具有行動力,才能開啟良性互動。
【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7月12日文章】題:為何中美(很可能)不會開戰(作者扎卡里·凱克)正如我本周早些時候所指出的,中美過去一個月的外交峰會使得有關中國這個正在興起的大國和美國這個現存大國是否能夠逆轉歷史、避免開戰的討論重新興起。
事實上,美中都擁有核武器是它們不會發生沖突的最顯著原因。這是因為,除去別的手段,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核武器使得戰爭成為極為糟糕的政治活動。由于沒有針對大規模核攻擊的充分防御手段,各國領導人完全可以確信,一旦發生全面戰爭,他們國家的大部分地區會立刻被摧毀。由于沒有任何政策目標值得作出這種程度的犧牲,發生全面戰爭的唯一可能途徑是出現某種誤判。定期舉行類似過去一個月的高級別對話的中美領導人能夠應對也應該解決掉上述大部分情況。
地理位置是減小美中戰爭爆發可能性的另一個不那么受重視的因素。首先,美國和中國都是幅員遼闊的國家,它們還有著難以搞懂的地形特征和復雜的人口結構。因此,它們實際上無法被另一個大國征服。除了幅員遼闊之外,中國和美國還被太平洋隔開。這也減輕了它們的不安全感和彼此的威脅感。因此,盡管人們應該不遺余力地避免美中發生戰爭,但這件事幾乎毫無發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