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指出布魯塞爾方面一直致力于尋求其在長期雙邊關系中的作用,但相比更重要的是每天尋找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她認為武器禁運的問題雖然老套,但仍是雙邊關系中一個棘手因素。“歐洲人就此問題不想改變他們的看法,因為他們內部無法形成一致意見。這和給不給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如出一轍。”在她看來,這些都是歷史遺留問題,不應該成為發展21世紀新合作伙伴關系的阻礙。
歐盟正面臨著“領導者真空”,真正理解中國和中國發展的領導者少之又少。“歐盟需要有夢想有遠見的領導者,足以同中國共同解決21世紀的挑戰。”她又補充說:“雙方都需要夢想家和合適的機制,即使有困難,也要保持互相的信任和敞開的溝通。”她指出最大的挑戰是缺乏戰略互信。信任的缺失在歐洲是源于最近的金融危機和失業恐懼。“這已經導致了一種‘零和思維’,歐洲許多人認為如果中國獲勝,那歐洲就失敗了。”
正是這種零和心態阻礙了共同的利益和持續參與。布魯塞爾方面有些人懼怕中國將主導他們的經濟,就如同他們80年代經歷的恐懼日本統治一樣。“我認為現在對于中國經濟實力的恐懼和論調同以前對日本的是完全一樣的。 唯一的不同在于現在歐洲人還需要考慮印度、韓國和印度尼西亞的崛起,”她說。
“歐盟需要更具戰略眼光和遠見的思想者和有動力的領袖來領導未來的雙邊接觸。例如前貿易委員帕斯卡爾·拉米,前對外事務專員彭定康,前外交政策高級代表哈維爾·索拉納,他們在加強和促進早期中歐關系方面都以自己的方式起到了顯著作用。”據伊斯蘭所說,拉米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當時就中國經濟和貿易政策的各方面都有大量的討論。在當時看來這是完全未知的事物,所以更加令人著迷。”
盡管中國許多方面仍有待改進,伊斯蘭認為自從加入WTO以后,中國在改革、市場開放以及同國際標準接軌方面取得了令人吃驚的成就。“雖然這是長期的妥協過程,考慮到它帶給主流貿易的改變,這種妥協是值得的。”伊斯蘭依舊記得在彭定康到任后歐盟對中國的政策變化。“他曾作為最后的香港總督,來到布魯塞爾擔任對外事務專員。他十分有決心,并承諾加強歐洲和中國間的聯系。他做的相當卓越。”伊斯蘭說,“不像過去,現在中國在歐洲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尊重。雖然許多歐洲公司經常抱怨在中國市場被限制,但他們也該意識到許多歐洲公司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在中國市場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潤。”“中國是全球經濟的組成部分。各方必須停止被過去所羈絆。”
伊斯蘭說由于她出生于巴基斯坦,在比利時成長,在歐洲形成自己的信念,因此她不受困于狹隘的世界觀。“我對世界沒有片面的看法。”伊斯蘭認為歐洲和中國應該攜手并進,應對共同挑戰而不是著眼于他們的差異和分化。這是在當今的復雜世界局勢中前進的唯一方法。
(來源:中國日報社歐盟分社首席記者付敬 中國日報歐盟分社實習生李曉菲譯 編輯:劉世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