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國際關系與安全網10月23日文章,原題:中國的資金能凝聚中亞地區嗎? 中國致力于把中亞打造為一條促進其地區貿易和能源雄心的通道,但該地區5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內部的不安定和彼此關系的不睦,制造了重重障礙。
盡管挑戰艱巨,分析家說,北京仍然相信沒有其雄厚資金解決不了的難題。中國領導人最近訪問中亞,進一步堅定了信心,因為它突出這樣一個事實:中亞五國間或許不能好好合作,但均歡迎中國投資和大型基礎設施項目。
這正好適合北京。與中亞地區傳統保護國俄羅斯不同,中國似乎更樂于充當經濟推手,而非沖突仲裁者。莫斯科“戰略與技術分析中心”的瓦西里·卡申說,“中國人通常認為,良好的經濟合作、健康的經濟增長和共同的利益,有助于將摩擦降至最低”。
中國計劃擴建的一條天然氣管道很能說明北京的方式。該管道把烏茲別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連。但烏茲別克斯坦與后兩個國家關系不睦,與土庫曼斯坦也關系冷淡。
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地區分析員波波·羅表示,“不是清談融合”,此類管道代表“事實上的融合——使地區每個政府參與多國項目”。北京知道,“真正重要的是加強同各國的關系”,確保自身利益優先于內部分歧。
但是,那些沖突、20年的治理不善以及中亞國家間互不合作所孕育的更廣泛的安全問題,對北京仍是挑戰。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能源專家亞歷山德羅斯·彼得森說,中亞領導人擔心北約從阿富汗撤軍后出現地區動蕩,中國決策者同樣警惕“費爾干納盆地一動蕩,或由于其他因素,塔什干就換領導人”。
至于有爭議的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鐵路工程,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被拿上桌面,但卡申說,相關的“金融與財務問題”仍然懸而未決。波波·羅認為,“塔什干與比什凱克之間持續的緊張”拖慢了鐵路計劃。這條鐵路對中國動蕩的新疆地區將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出口,也是向東輸送石油、天然氣和礦產的另一條途徑。
波波·羅認為,有朝一日,這條鐵路將成為“一個偉大的沖突-解決機制”,把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團結起來。但由于涉及諸多敏感因素,北京“不會強推”。中國還有很多其他交易可做,當前最重要的是獲得“該地區石油和天然氣田的主要資產”。(作者克里斯·里克萊頓,汪析譯)
(來源:環球網 編輯:黨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