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first青年電影節《中國電影品格與文化精神》學術交流會現場
香港導演陳德森
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學術交流活動之《華語電影品格與文化精神》9月27日上午在青海賓館舉行。嘉賓《看電影》雜志主編黃海坤(阿郎),臺灣《Ilook》雜志投資人、影視制作人蔡英典,本屆青影展評委會主席香港著名導演陳德森、評委導演李楊、管虎到場與青年電影人共同探討電影品格與中國精神,現場氣氛十分輕松詼諧,評委、青年電影人和在場媒體都敞開心扉暢所欲言。
管虎語出驚人 電影行業分 “三陪,戲子,角兒”
交流會開篇各位導演談到自己對品格和精神的理解,陳德森以自己的作品《十月圍城》為例:“它算一部比較成功的合拍片,既有香港的故事,又有大陸的場景和工作班底,結合了香港和大陸的精氣神”。
導演管虎直言不諱,希望中國電影今后能更強調品格,并進行了一個贏得全場掌聲的比喻,他說:“我認為現在中國電影市場大致分三種,一種是三陪,目前國內大部分電影都是這樣,投資人說什么樣就拍成什么樣,沒什么品格和精神而言;第二種是戲子,有點自己的思想和品格,但是又不得不受到各方面的束縛,壓抑局限地做電影,這屬于有一定自己品格;第三種那就是角兒,不管你怎么考慮商業價值,我就做我自己想做的電影的東西和自己要追求的藝術,有自己的性格和精神。”
談到電影自由度問題,導演李楊說:一部片子可能會影響到一個行業,所以現實敏感的作品大部分導演都會很慎重地接,當下的現實就是當下的品格,導演有自己的想象力和創作空間,有限的環境反而更容易出佳作。
良知和良心就是華語電影的品格和精神
有影評人說到目前華語電影市場缺乏原創,影片都由文學創作改編而成,對此,三位導演各抒己見,李楊說:“我為什么堅守?我做電影不是為了出名或賺錢,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想法,《盲山》和《盲井》是我自己投錢拍的,拍電影不堅持良知和良心的話,就無從談品格和精神,希望年輕人堅持良知和價值觀,構建華語電影的精神和品格。”陳導說在香港分為電影娛樂工作者和電影藝術工作者,自己屬于前者,堅持自己的思想和素質,拍娛樂大眾的電影就是自己的品格;管虎導演也認同目前國內電影確實脫胎于文學作品,愿意做個階梯,希望青年電影人可以踩在他們肩上創造出有中國電影品格和精神的好作品,也是此次First青年電影節舉辦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