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以印度孟買為素材地的影片《貧民百萬富翁》在第81屆奧斯卡評選中出盡風頭,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孟買人,英文《中國日報》的印度籍編輯Marisha Thakur在2月23日出版的《中國日報》上撰寫文章,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對影片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在她的眼里,影片不僅沒有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是在詆毀孟買的形象,而是在講述一個關于希望和信念的溫馨故事,全文如下:
生在孟買,長在孟買,我能證明電影《貧民百萬富翁》是那么真實。我倒不是在貧民窟里長大的,也從沒有為了得到明星的簽名跳進糞坑里(恐怕也沒人這么干),而且,我上歷史課絕對認真,知道阿格拉的泰姬瑪哈陵不是“五星酒店”。
我要說的是,英國導演丹尼·鮑爾描述的孟買(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印度)的本質。電影漂亮地抓住了孟買的各個角落;從寶萊塢、貧民窟到黑社會,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間的分歧,還有從蓬勃發展的商業化的性交易到呼叫中心,等等。
我在這座我稱做家的城市生活了26年,哪天都能遇到一件或幾件電影里講的事情。我記得曾穿過貧民窟去上學,路過那些高高的圍墻,墻上貼滿了寶萊塢最新的巨型電影廣告。我還清楚地記得92、93年間那些接連不斷的印度族和默斯林之間發生的暴亂,至今影響猶存。穆斯林族要想在這個我叫做世界性的城市的某些區域買房,不說不可能,反正也是夠困難了。我就認識不少這樣的人,他們有高學位,講一口標準英國音的英語,在呼叫中心工作,和能給公司帶來生意的客戶依靠長途電話保持密切聯系。在人們去學校、辦公室或是熙熙攘攘的市場時,都會看到的構成了不僅是孟買,也是大部分印度人的真實的方方面面。
我看了《貧民百萬富翁》這部電影,我就覺得這是部了不起的電影。說它了不起是因為主人公扎莫爾的一生,從污穢的孟買郊區的一個貧民窟成長,作為泰姬陵神侃的導游直到在一次游戲節目中贏得了上百萬,最后還找到他的心上人,這一切都讓人覺得太不可思議了。
對我來說,這部電影是不是印度人拍的無所謂。只要真實性沒有任何差異,誰拍都一樣。迄今,那里還有被剜去眼球的孩子,好乞討到“雙份”的錢。真讓我不安的是,這部電影已經吃上了官司,因為有些人覺得“貧民窟”一詞讓他們聽著那么不受用,要采取法律行動維權;要么是因為有些人認為電影詆毀孟買的形象,把它描繪的一塌糊涂。
我猜這些人可能就不知道這部電影是根據一部小說改編的,書的作者就是印度人。也許他們應該看看清楚,電影真正要講的是一個關于希望和信念的溫馨故事。(作者為《中國日報》印度籍編輯 Marisha Thakur 編譯 辰北 編輯 紀濤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