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5月12日報道:國家統計局昨天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消費者物價(CPI)指數同比下降1.5%,持續第三個月負增長。同時,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下降6.6%,是今年以來連續第五個月下降。但專家認為,隨著刺激計劃的實施和經濟的回暖,通貨緊縮的壓力并不大,物價水平在今年下半年可能會有所回升。
摩根大通中國市場主席、董事總經理李晶認為雖然4月份CPI和PPI雙雙下降,但隨著經濟逐漸走強,信貸增長持續增長,通縮壓力會逐漸減弱。分析人士認為,當前CPI和PPI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年初食品和大宗商品價格暴漲,而經濟危機以來大幅下滑造成的。比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和去年同期相比,豬肉價格在今年四月份下降了28.6%. 而雖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近幾個月有所反彈,四月份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3.6%。
在過去幾個月中,中國經濟出現不少積極信號。隨著央行從去年11月底取消信貸額度限制,銀行貸款開始快速增長,同時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也在逐步實施,這些舉措有利于抵消出口下降對經濟增長帶來的不利影響。
四月份,銀行新增貸款達到591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7.1%。今年前四個月新增貸款總額達到5.17萬億,超過去年全年水平。
截至四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了25.95%,遠遠高于去年全年的17.82%。
分析人士認為,新增貸款中絕大部分都用于四萬億有關的項目建設。這些項目的逐步展開,有助于減少工業企業庫存,而工業品價格也會逐步走穩。
過去幾個月的,住房和汽車市場銷售回暖表明,此前幾個月的物價下行并沒用引發明顯的通縮預期。在此前采訪中,,摩根大通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表示,一旦通縮預期形成,將會使消費者推遲購買計劃,影響消費,對經濟復蘇造成不利影響。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5月8號公布的最新統計數字顯示,4月,我國汽車銷售再創新高,達到115.31萬輛,同比增長24.97%。中國已連續4個月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
同時住房市場也開始有回暖跡象。根據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房地產交易管網數據統計,2009年第一季度,京滬深三地新房交易量創新高,同比2008年同期新房交易量平均上漲了100%以上,北京和上海兩地交易量甚至達到了2007年同期水準。
野村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表示,政府的刺激計劃和當前貸快速增長將會推高工業品價格和消費價格。孫明春認為今年四季度CPI同比增速可能達到2.3%。(中國日報記者 汪旭 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