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5月14日評論版頭條:近一年來,兩岸關系步入了和平發展的軌道。中美關系在美國大選之后實現順利過渡,發展勢頭良好。最近,海外有人乘著《與臺灣關系法》( Taiwan Relations Act)出臺三十周年的機會,把中美關系和兩岸關系的進展歸功于《與臺灣關系法》,這種看法筆者不能認同。
美國雙軌政策的產物
中美關系正常化三個多月,美國就出臺了《與臺灣關系法》,其中寫進了美國對臺灣的所謂“安全承諾”。這一美國的國內法顯然是從中美關系正常化立場的倒退,它侵犯了中國的主權,傷害了中國的核心利益,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中國政府對這一法案提出了嚴正交涉和抗議。
建交三十年來,美國的對華政策一直沒有從根本上擺脫由《與臺灣關系法》所集中體現的既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關系正常化、又不完全放棄對中國的遏制政策和維護美國在臺灣的諸多利益的雙軌政策。
美國在臺灣的利益到底是什么?中美關系正常化后,美國官方不再說美國在臺灣還有戰略利益。但也有一些學者說得比較坦率。如布什政府第一任期國防部中國科科長、現任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的卜大年( Dan Blumenthal )和布什政府第一任期助理國務卿幫辦、現在智庫任職的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 )牽頭的一個“臺灣政策工作小組”( Taiwan Policy Working Group)在2008年2月出臺了一個題為《鞏固自由亞洲——二十一世紀的美臺關系議題》( Strengthening Freedom in Asia. A Twenty –First –Century Agenda for the U.S.-Taiwan Partnership)的報告,其中就指出,“一旦控制了臺灣(加上臺灣海峽),中國將能在沖突中有效阻止美國及其盟國進出關鍵性的海上航道,并能讓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勢力深入亞太地區”。在他們看來,保持臺灣不與中國大陸統一對于美國是有戰略重要性的。
“臺獨”勢力的護身符
過去三十年中,雖然大陸方面制訂了一系列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政策文件,為此采取了務實和靈活的措施,但主要由于“臺獨”分裂勢力的阻撓和破壞,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兩岸關系未能如兩岸的中國人所愿的那樣得到改善,尤其在陳水扁當政期間,兩岸一度劍拔弩張,氣氛相當緊張。實事求是地說,這種情況的產生,“臺獨”勢力的囂張,與《與臺灣關系法》是有一定關系的。陳水扁就曾公開宣稱:“若臺海之間有事,美國與日本對臺海任何的戰端一定會給予關注,特別是美國一定會依照《與臺灣關系法》來從旁協助,協防臺灣”。這里就存在著一種可能性:“臺獨”分裂勢力以《與臺灣關系法》來綁架美國,把美國拖入到一場美國并不情愿的與中國的軍事沖突中去。
與中美關系的大局格格不入
《與臺灣關系法》中規定的售臺武器問題一直是中美關系的障礙,尤其是發展兩軍關系的障礙。每次美國政府對臺灣的重大軍售案,包括2008年10月售臺64.63億美元的武器,都給中美關系帶來了損害。
三十年來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中美關系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最近胡錦濤主席與奧巴馬總統在倫敦舉行首次會晤,將兩國關系定位為積極的、合作的、全面的關系,為新形勢下發展兩國關系指明了方向。在這種情況下,《與臺灣關系法》越來越顯得與中美關系的大局格格不入。
海峽兩岸關系在這三十年中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過與“臺獨”勢力的反復較量,緩和海峽緊張局勢、改善兩岸關系的主張終于在島內占據了上風。兩岸關系在近一年中取得的改善舉世矚目,兩岸的交流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大好局面。
經過三十年的發展,中美關系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很大的飛躍,但兩國之間仍然存在著戰略疑慮。美國對中國的最大疑慮是中國強大了如何運用其力量,擔心一個崛起的中國會挑戰美國在東亞和全球的地位。中國對美國的最主要疑慮是擔心美國會想方設法不讓中國順利崛起,其中之一就是打臺灣牌,以臺制華。許多中國人包括許多學者都認為,對美國最有利的是讓海峽兩岸現在這種和而不統的局面長期存在下去。這種擔心的主要根據就是《與臺灣關系法》的存在。
如果說,在中美關系中有一個問題處理得不好可能顛覆了整個中美關系,那就是臺灣問題。《與臺灣關系法》的存在實在是阻礙兩國之間增進互信、進一步改善關系的主要障礙。筆者相信,隨著中美關系和兩岸關系的發展,在美國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與臺灣關系法》是無用的和有害的,《與臺灣關系法》早晚會壽終正寢。(作者為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陶文釗 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