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15日評論版頭條:奧巴馬政府決定加征中國輪胎高關稅,無疑是揭露了全球化中列國博弈的矛盾一面。
長期以來,人們大唱全球化的贊歌。確實,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國的生產力要素為了尋找最佳組合而發生大量流動。過去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壘分明,老死不相往來。其結果是各自組織政治體系內的生產合作,不僅妨礙了在更大規模上的全球經濟合作,而且強化了國家間的意識形態對抗,這對誰都不利。
在冷戰結束之后,世界進入全球化新一輪的高漲。中國長期以來人多人窮的劣勢,于是成為國際經濟合作中具有吸引力的廉價勞動力優勢。而經濟發達國家的充裕資本,則為了尋求價值更為擴大的機會,首先考慮的是向中國這樣的欠發達地區進行轉移。這種資本與勞動力跨國界的大規模組合,前所未有。這對打破傳統意義上的國際政治藩籬,對于增進人類合作、改善國際關系有著積極意義。
這種合作的贏者,在中國方面,有中國勞工,因為他們得到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有中國政府,因為它因此得到了更多的財稅資源和社會穩定,以及國家發展和執政合法性。對于發達國家如美國,由于它進口來自中國的大量價廉物美產品,美國人民的生活得到補貼,這對美國中低收入人群尤為有益;至于美國資本在華投資所得到的利潤增值,則使美國投資方普遍得益,從而也促使它們成為穩定兩國經貿關系的積極合作派。
盡管全球化不可阻擋,但是,并非每個國家都能成為全球化的受益者,而且并非得益國家中的每部分人群都能從中獲利。很明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大規模的經濟發展,對我國環境和生態保護帶來嚴重壓力。三十年的環境破壞,超過了過去幾百年的總和。這和我們在全球化中過于強調改善投資環境而忽視對投資方的環保投資要求必有關系,其最終損失一定是由生產所在地國家來承擔。這直接損害當地人民生活環境和健康水平,盡管這并非改革開放和國際合作的本意。在發展之初,我國無法以同時代西方國家的環保標準要求自己,也是迫不得已。因為,處于全球化時代的我們不僅要同西方同類產品競爭價格,還要同其他欠發達國家競爭勞動力成本。
當我國產品占領美國沃爾瑪的大部貨架時,美國中低收入人群的購買力確實大有提高。同樣,我國產品和中美合作確實改善了美國人民的生活品質。但是,如同中國在全球化過程中并未全贏,美國也不可能取得全贏。美國政府為了允許其資本家尋求資本的擴大,在客觀上為我國農民工創造就業機會的同時,必然付出美國同類產業凋敝的代價。雖然美國人民因為全球化而享受其收入購買力的提高,但這種益處對于因此失業的人們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不是物價,而是就業,才是美國人民生活安全的根本來源。
因此,如同中美整體關系是復雜的,盡管傳統觀念認為中美經濟關系是中美關系黏結劑,這方面也同樣充斥著復雜的矛盾。中美經貿合作使一部分人得利,也使另一部分人受到損害。即使沒有金融危機導致的美國進口需求疲軟,中國日益增加的對美出口也必定使更多的其他發展中地區對美的同類出口受挫。因而,這些發展中地區很難普遍接受如此說辭——中國發展給它們帶來更大的機會。
既然中美關系是復雜的,中美雙方都要善于主動為對方設身處地地著想。雙方應采取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態度;而不應各自埋怨責備對方,動輒進行制裁與反制裁。隨著中美發起戰略與經濟對話,兩國正在更加深入地體會應尊重和照顧對方的核心利益,而在當今時代中美的重大關切顯然包括各自的就業率。那便是在美國為了保障自己的輪胎業就業率而加征中國輸美輪胎關稅時,要主動照顧中國輪胎與相關產業工人的就業;而中國在不斷擴大對美輸出輪胎時,也不能簡單地認為這是為了適合美國用戶的需求,而要想到經濟和政治的相關方面,周全地照顧美國輪胎業工人的就業,使這部分美國工人的就業安全更有保障。
只要中美通情達理,各自為對方著想,兩國在諸多經濟和其他問題上的爭端,都有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美國是經濟強國,具有更多照顧發展中國家的責任和能力。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懷有為包括中國民眾在內的世界人民謀求幸福的崇高理想。中美需要正視合作與共贏,認識到爭端源于合作、合作解決爭端的機理。合作總比不合作好,只要各自懷有感謝對方合作的謙卑之情,就必能走出困難,開拓出繼續共贏的通衢大道。(作者為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 沈丁立 編輯 裴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