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11日社論文章:互相指責和爭吵已經成為當下國際會議一大特色。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峰會也不例外。但每一個參加國都必須認識到,要解決現在的氣候問題,需要全世界立刻采取有效行動。不幸的是,盡管所有國家都感受到這種緊迫感,但這并不能保證國際社會將在此次峰會上達成一項具有實際意義的成果。某些談判代表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很可能使這次峰會無果而終,在拯救地球不受災難性氣候侵擾之路上,浪費一次有可能達成共識的寶貴機會。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丹麥草案》內容泄露,引起發展中國家強烈不滿,草案對富國要求過于寬松,卻給窮國設置了諸多嚴格限制。盡管丹麥一再表示這一草案并非正式文件,但就其內容而言,很難想象,這樣一份草案是如何出爐的,其內容嚴重違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協議》中“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如果幾個主要發達國家均堅持該草案立場,那么它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毀掉國際社會長期努力換來的成果。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政治意愿向具體行動的轉化難度最大。
另外,美國談判代表的發言也成為本次會議一個不和諧音符。美國政府將經濟援助看做談判的籌碼,盡管他們至今依舊沒有拿出什么切實可行的方案。美國政府現有的提議和計劃與其所應承擔的歷史責任相比,可謂杯水車薪。當然,不僅僅是發達國家對此次氣候會議抱有不切實際的態度。國際社會對明年通過一個可以作為《京都議定書》繼承性文件的政治性框架協議期望值不高。某些島國正試圖竭力推動當下的協商超越政治性框架,迫切希望達成一個與《京都議定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新協議。全球變暖一個直觀后果是海平面上升,很多島國都直接受到海水上漲的威脅,因此他們的急切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一要求會給許多發展中國家加重不必要的負擔,強制它們承擔不合比例的減排任務。要彌合窮國與富國之間的分歧,才能達成一項新的氣候協議,國際社會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不希望從哥本哈根會議空手而歸。現實主義應當戰勝狹隘的功利主義。所有談判代表都必須面對的一個事實是,沒有一個國家能夠不顧自身安危,違背低碳發展這一歷史必然趨勢。(中國日報評論員 朱啟文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