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月6日評論版文章:隨著新年的鐘聲敲響,全球最大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拉響了起航的汽笛。這個龐大的自由貿易區包括中國和東盟10國,覆蓋了19億人口,接近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年國民生產總值達6萬億美元、貿易額4.5萬億美元。自貿區建成啟動后,中國與文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六個東盟成員國間,將有超過90%的產品實行零關稅,中國對東盟的平均關稅將從目前的9.8%降至0.1%,上述東盟成員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將從12.8%降至0.6%。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四個東盟新成員將在2015年對90%的中國產品實現零關稅的目標。
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開始的時候,看到這個消息的確有著頗不尋常的意義。2009年的世界經濟經歷了從哀鴻遍野、極端絕望到信心稍增、乍暖還寒的跌宕起伏。在來勢兇猛的颶風般的全球金融危機之下,世界各國均使出渾身解數以求自保。除了苦練“去杠桿化”、出臺經濟刺激計劃、重組金融系統等“內功”外,還紛紛祭起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法寶,高筑貿易壁壘,甚至以鄰為壑。曾經把自由貿易奉為神圣經濟戒律的國家卻在往經濟威權主義的邊緣蛻化。時至今日,中國已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并且情況還有繼續惡化之虞。中國的出口產品從鋼管、輪胎、太陽能產品到鞋子、狗糧都均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貿易保護主義的阻擊。
然而正所謂“西方不亮東方亮”,恰在此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來了。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成無疑會為雙方的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直接利益。實際上,自2005年中國-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實施以來,中國已從東盟第6大貿易伙伴上升為第3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從2003年至2008年年均增長24.2%。可以預見,隨著自貿區的全面建成,中國和東盟的雙邊貿易關系一定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同時也會給雙方人民帶來看得見的實惠。有一個簡單的例子,幾年前泰國進口的火龍果還是價格高昂的高檔水果,而今隨著其幾元錢一斤的價格,早已飛入中國尋常百姓家。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增長模式的轉變,中國和東盟之間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互補性也越來越強。中國經濟發展所需的木材、鐵礦石、天然橡膠、棕櫚油以及熱帶水果等也恰是東盟各國的外貿強項。而東盟也可以承接中國發展升級所帶來的產業轉移,現在珠三角紡織等行業的工廠已經開始往越南、柬埔寨等國轉移。
這縷來自東方的和煦春風除了可以抵御來自西方的嚴寒以外,更加增強了中國和東盟應對危機、提振經濟的信心。此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已經建成的重要自由貿易區,都由發達國家主導,如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等。而中國-東盟自貿區內除新加坡外,都是發展中國家,單從這一點看,自貿區如果可以成功運作,也具有非凡的意義。世界經濟體系或許可改變以往那種“核心-外圍”的不均衡結構。
當然,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自貿區內部的復雜性和不平衡性讓它注定要經受政治和經濟風雨的洗禮才可以成熟起來。為此,首先要面對的是“傲慢與偏見”。對中國來說,作為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的地區大國,必須放下身段,平等待人。在勇于擔當大國責任的同時,以伙伴的心態處理與東盟的關系。而對東盟各國來說,則要避免杯弓蛇影,克服各種無根據的猜忌和偏見。警惕部分政客在維護國家利益的畫皮下潛藏狹隘民族主義和“中國威脅論”的魔障。另一個不確定性可能會來自區域之外,而且也往往超越經濟因素。不論是在美國還是在歐洲,總有那么一些頑固不化的花崗石腦袋偏執地把中國經濟政治影響力的和平增長和自然發展塑造成所謂的“新殖民主義”,并挖空心思地煽風點火,塑造他們的“風車敵人”。中國-東盟自貿區不排除會成為他們下一個炒作的對象。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中國和東盟雙方只要誠心合作、攜手共進,自貿區這艘剛剛啟程的“東方之舟”一定會像電影《2012》里的方舟一樣,承載著人們的期待與希望,在波詭云譎的世界經濟海洋中破浪遠航。(作者為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副教授 鄭安光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