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2日評論版文章:近年來,俄羅斯一直沒有放松對本國境內恐怖主義組織和恐怖分子的打擊力度。進入2010年以來,俄強力部門加強在北高加索地區反恐力度,1月8日俄總統梅德韋杰夫還特地聽取反恐形勢和反恐行動的專題匯報。莫斯科地鐵爆炸案表明,俄羅斯針對車臣地區的反恐行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還不能說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事實上,普京擔任總統后,俄羅斯的反恐局勢一直處于比較嚴峻的狀態,從2002年10月莫斯科軸承廠文化宮大樓劫持人質事件到2004年9月的別斯蘭恐怖事件,從2006年8月莫斯科市郊市場爆炸襲擊事件,到2009年11月莫斯科開往圣彼得堡的166次“涅夫斯基”特快列車遭爆炸襲擊事件,表明俄羅斯的恐怖主義和反恐怖主義之間的斗爭一刻也沒有停止。
恐怖主義者不是第一次襲擊莫斯科地鐵系統,2003年8月,一名女性自殺襲擊者在莫斯科里加地鐵站引爆爆炸裝置,2004年2月莫斯科一列地鐵列車在運行中遭自殺爆炸襲擊。上述表明,莫斯科地鐵系統早已成為恐怖分子襲擊的目標。但此次莫斯科地鐵爆炸襲擊事件顯然與過去有所不同,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精心選擇莫斯科地鐵爆炸地點,盧比楊卡和文化公園站都是乘客集中的換乘站,爆炸所產生的殺傷力很大;二是選擇早晨上班高峰時段,以求最大限度地殺傷力,三是接連爆炸,顯示出恐怖分子作案的多重性和持續性,四是最大限度地放大民眾的恐慌情緒。
莫斯科地鐵爆炸案表明,恐怖主義者采取了很多極端措施來實施恐怖襲擊,其中一點就是將婦女充當人體炸彈實施自殺襲擊。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第一,這是恐怖主義者所采取的非對稱武裝襲擊的一種極端特殊方式,說明恐怖主義的極端殘酷性;第二,參加自殺襲擊的女性,通常是其親人在車臣戰爭或者在反恐斗爭中喪生,對政府懷有復仇心理主動走上自殺襲擊的道路;第三,在北高加索地區的一些地方十分貧困,從而導致一些女性為生活所迫,充當人體炸彈;第四,恐怖主義組織利用極端宗教思想對一些女性進行精神控制,采取威逼利誘等手段,從而使其充當人體炸彈;第五,這種自殺式爆炸襲擊通常具有比較隱蔽、容易得手的特點。盡管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即這說明俄羅斯反恐怖主義的斗爭具有十分復雜的社會背景。
這起恐怖主義事件的發生并不表明,俄羅斯當局對恐怖主義組織無所所為,因為僅2009年一年,俄內務部隊在北高加索地區就摧毀了120個非法武裝基地,打死230名非法武裝人員。但恐怖襲擊具有易攻難防的特點。盡管莫斯科地鐵系統曾受到過恐怖襲擊,盡管莫斯科當局也曾采取過一些相應的措施以防止恐怖襲擊,但莫斯科地鐵作為十分重要而方便的居民出行工具具有易受恐怖襲擊的慣常弱點。當然,這次連環襲擊事件至少說明,莫斯科當局在進入地鐵系統的安全檢查方面缺乏基本的防范措施,存在薄弱環節和安全隱患。但從過去的情況看,過去莫斯科地鐵發生爆炸之后也曾采取過高強度的安全防范和檢查措施,但沒有一直堅持下去。一是高強度的安全檢查措施會給居民出行帶來很大的麻煩,長期堅持下去會使居民很不方便,漸生反感;二是高強度的安全檢查措施也會大幅度提升經濟成本;三是要投入相當多的警力。而恐怖主義組織總會耐心等待,尋求適當的機會加以出擊,這就使防范恐怖襲擊出現很大的不確定性和付出很大的成本。這次事件之后,俄羅斯政府會集中一段時間集中精力打擊恐怖主義組織,從地域上說可能主動在被高加索地區采取較大規模的武裝行動,打擊和圍剿恐怖勢力;在莫斯科等核心地區采取嚴加防范的綜合性措施,捉拿目恐怖組織成員,穩定民心。還需要強調的是,梅德韋杰夫總統和普京總理反復強調打擊恐怖主義的決心和立場,同時也能夠看出,俄羅斯政權正在著手從源頭上遏制恐怖主義,旨在運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多種手段來遏制恐怖主義的蔓延。
此次爆炸案是在全球反恐形勢出現嚴峻的背景下發生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反恐形勢比較嚴峻。從各國對此次事件的反應上看,絕大多數國家是譴責這種恐怖行為的。但是西方在反恐上問題上采取雙重標準的立場沒有改變,它們一方面譴責恐怖行動,另一方面又譴責俄羅斯在車臣進行反恐行動,這必將導致國際反恐斗爭出現復雜局面,給全球反恐斗爭帶來危害。
繼莫斯科爆炸案之后,3月31日、4月1日凌晨在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達吉斯坦共和國又接連發生了炸彈爆炸事件。
該地區的爆炸案制造者與莫斯科爆炸案不一定是同一恐怖組織,但表明反政府的勢力已經掀起了新一輪的反恐襲擊,不能排除還有恐怖事件發生的可能。但是,俄羅斯的反恐形勢并不意味著已經到了很危急、很嚴重的時刻。因為北高加索地區的反政府襲擊一直都有發生。如果在莫斯科等地區再次發生恐怖襲擊則說明恐怖主義勢力已經滲透到俄羅斯核心地區,情況則大為嚴峻。
俄羅斯的反恐之路必然艱難漫長,而近期局勢控制好壞則取決于俄當局是否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tav89.com/cndy/2010-04/02/content_9678232.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邢廣程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