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2日評論版頭條:2010年,將迎來中印建交60周年慶典。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變遷,亞洲兩大正處于崛起和復興進程的文明古國,中國龍與印度象彼此如何在崛起過程中相互適應,如何在彼此碰撞中相互協作,將成為今后須共同面對的挑戰。
中國和印度的崛起仍將是2010年世界所呈現的最顯著變化之一,同時也將向人拉提出世紀經濟結構和全球地緣政治平衡的基本問題。按中印目前的速度發展,到21世紀中葉,世界前三大經濟體將依次是中國、美國和印度,可以顯見,北京和新德里對世界權力的影響將直追華盛頓。
中印經濟作為全球經濟的強勁動力,將在促使全球經濟復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我們在看到今天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不難想像20年前經濟無望、民不聊生的印度,會成為“當今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民主國家”。
中國和印度均已步入工業化進程的關鍵時期,擁有了大量投資的能力,勞動力也開始大規模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初步具備從“經濟起飛”到“持續增長”的必要條件,中印再也不可能再退回到農業經濟的時代。始于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敲響了美國步入衰退的喪鐘,同時也吹響了中印加速發展的號角,兩國經濟已先期擺脫危機步入正常發展軌道。
今后幾年,隨著兩國工業化進程加快,兩國也將逐步迎來大規模消費階段。誰先實現經濟轉型,從簡單的數量增長變為質量增長,誰就可能領先一步,這場競爭已拉開帷幕。中印均處在一個社會、經濟體制的大轉型期,問題會不斷出現,不斷被解決,而總的方向則是更上一層樓。
中印兩國均步入工業化進程的高速發展時期,崛起速度加快,對發展中國家的模式和影響力之爭也逐步顯現。中印兩國在能源、資源、海外利益等方面存在交叉和重疊,合作雖是主流,但競爭因素在兩國關系中的分量逐步加重。在國際層面,兩國在影響力之爭,客觀上有誰為發展中國家老大之爭的背景。兩國在能源、資源方面的爭奪也在加劇,但用辛格總理的話講,“世界之大,可以容得下中印共同發展”。在地區層面,中印在東南亞和中亞等毗鄰地區,則存在利益重疊和相互滲透的情況,均在致力于增強己方對亞太地區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影響力。在海洋問題上,中印競爭正在出現兩個方向的力量流動:中國越來越多地進入印度洋維護自身的海外利益和海上通道安全,已派軍隊參加打擊海盜的巡航;印度則向東進入太平洋,與美國和日本之間的海軍演習日趨頻繁,大有深入中國后院之勢。
2009年以來,貿易爭端、雅魯藏布江建水壩、達賴問題、領土糾紛、巴基斯坦反恐、尼泊爾國內局勢等問題接連出現,中印關系經歷了一系列挑戰,總體保持了穩定。中印作為當今世界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主要的新興大國,在國際格局加速調整的背景下,合作共贏是主流,但競爭和問題仍不可避免,關鍵在于雙方以何種心態來處理即將迎來的一系列挑戰。
今后,中印還可能碰到一些因非傳統安全問題引發的新挑戰,如在全球變暖情況下可能出現的水資源紛爭。印度輿論開始炒作中國開發利用西藏水資源,認為中印甚至會爆發“水戰爭”。而中國也對印度的“北水南調”和“內河聯網工程”表示疑義,其在雅魯藏布江流經中印東段邊界爭議區內攔河建壩的做法,也可能淹沒處于上游的我國西藏林芝地區的部分地段,并危及孟加拉國生態。
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文明古國,中印理應以東方智慧來努力尋求共識,擴大共同利益。中印彼此的分歧和矛盾與日益增長的共同利益無法相比,兩國至少在三方面的根本利益是一致或相似的:首先都是發展中國家,都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都面臨推動南南合作與加強南北對話的共同任務;其次都是新興大國,在打破舊有利益格局、爭取國際話語權、推動多極化世界方面有著廣闊合作空間和重大戰略利益,尤其是在氣候變化、能源安全、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等問題上的共同利益不斷增多;三是均為亞洲大國,在維護亞洲整體利益、推動亞洲崛起、加強區域合作進程方面具有相似的目標和共同的責任。
作為正在崛起的亞洲大國,中國和印度還會遇到許多類似水資源的新問題。兩國作為文明古國,理應摒棄歷史上西方大國崛起時的排他性和掠奪性,而應融入東方智慧中的包容性和中庸之道,以2010年中印建交60周年慶典為契機,理性對待和真誠解決雙邊問題,以推動兩國在全球更大范圍的合作和利益。統籌解決涉及兩國的爭端。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tav89.com/cndy/2010-04/02/content_9678207.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 傅小強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