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29日報道:4月28日法國總統薩科齊訪華。翌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以及有歐盟“外長”之稱的負責歐盟外交和安全事務的高級代表阿什頓也率代表團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2009年組成的新一屆歐盟委員會首次到訪中國。中法、中歐高層密切互訪表明中歐雙邊關系在經歷了起伏動蕩之后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在中法關系的雙邊層面,經濟貿易合作依然是最重要的。中國目前進行經濟結構調整,重視低碳、綠色經濟,謀求可持續發展。法國在經歷了二戰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和經濟危機打擊之后,經濟剛開始復蘇。雙方的合作空間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中法經濟關系的特征仍然以互補性為主。
經濟合作之外,中法關系已經超越了雙邊關系。這是中法關系發展的一個新特點。這主要是因為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使世界各國的依賴日益緊密,安全問題、氣候問題、能源問題必須各國共同應對。同時,中國等新興國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無論在經濟方面,還是政治、安全方面,這些國家的作用越來越大。幾天前,世界銀行通過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投票權的改革方案,提升了中國等新興國家的投票權。這再次反映了新興經濟體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力上升的事實。中法雙方的領導人都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北京和巴黎均把中法關系置于比以往更加重要的地位。
中法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共同探索如何促進全球治理。全球治理的必要性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這是一個近年來最熱的國際議題之一。聯合國、八國集團、G20、北約、其他地區組織、應該如何改革,如何建設,才能使人們既享受到全球化帶來的好處,又能夠有效對付全球化帶來的挑戰。G20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問題如何平衡。這些問題中國和歐洲應該認真討論。氣候變化、不擴散問題、核安全等問題均將成為中法領導人討論的重點。法國將于2011年擔任G8和G20的主席國,希望在全球金融監管、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等問題上取得進展。全球化使得中國和法國的共同利益比任何時候都多,加強有效的多邊主義合作,推動全球治理符合中法兩國的利益。
中法關系前兩年遭遇了較大的挫折。雙方均可以從中總結和汲取教訓。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僅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也是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核心利益。中國要求法國尊重其核心利益是正常的。至于中法之間存在的經貿問題,則需要雙方堅持共贏和妥協的原則。
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的外交精英們在討論對中國政策時,經常說歐洲不能再把中國看作是發展中國家了。這一點很容易在歐洲公眾和輿論界引起誤解。我曾經和法國的一些學者談過這個問題。他們告訴我,當歐洲官員和學者說不應再將中國視為發展中國家的時候,他們真正的意思是說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大國,歐洲的政策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但多數人包括歐洲輿論也包括中國輿論都會認為其含義是:中國已經不是一個窮國了,需要承擔發達國家承擔的國際責任了。無論是中國的決策者和公眾都很難接受這一看法。中國雖然發展很快,但其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并未改變。如果法國和歐洲國家對中國提出過高的要求,中法之間必然會產生相互抱怨。而這將對中法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將產生不利的影響。
無疑,中法關系和中歐關系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如何改變歐洲媒體和輿論對中國的看法。最近英國廣播公司(BBC)公布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歐洲國家包括法國對中國的看法最負面。歐洲國家媒體對中國的指責增多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歐洲國家的民眾和媒體人士往往忘記了世界上很多國家與歐洲的發展程度差距還很大。現在歐洲的年輕人對歐洲一體化的熱情已經比他們的父輩下降了很多。因為當今時代已經和二戰后完全不同了。現在歐洲很多人也難以理解為什么其他國家采取的政策與歐洲不同。去年英國議會代表團訪華討論如何發展中歐關系時,我提出歐洲需要更多地研究亞洲和中國。
中國發展對歐關系往往首先重視官方人士,其次是企業界人士,這一點沒有錯,今后還須繼續加強。但隨著中歐關系的深入全面發展,僅和政府部門和商業界打交道還不夠。今后還要增加與歐洲國家的民間組織、媒體等聯系,讓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以及中國的國內和國際政策。加強中法兩國之間官民兩方面的了解和理解,才能保證中法關系保持穩定,為兩國人民帶來更多的好處。
從長遠來看,歐洲國家朝著共同外交的方向會一直走下去,政治一體化的趨勢不會改變。盡管如此,在我看來,在很長時間內,中國與歐洲的合作需要同時在兩個層面上展開。這兩個層面指的是成員國和歐盟。中法關系是中歐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穩定的中歐關系將會對整個中國與歐盟的關系起到帶頭作用。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tav89.com/cndy/2010-04/29/content_9788747.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 馮仲平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