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5月21日評論:最近一個時期的中美關系引發了國內外許多議論。 2009年兩國關系在美國政黨輪替的過程中實現了順利過渡。但今年1、2月又發生了美國售臺武器、美國總統接見達賴喇嘛等事件,對兩國關系造成干擾。最近,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中美關系又“陰轉晴”了。中美關系的現狀究竟如何?它有那些突出的特點呢?筆者認為可以把兩國關系的特點概括為復雜性、廣泛性和漸趨平衡。
中美關系的復雜性表現在,兩國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在廣闊的領域進行合作;與此同時, 兩國又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存在分歧,而且不容易在短期內徹底解決這些分歧。分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臺灣問題,人權問題,以及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中國作為迅速上升中的大國,兩者利益的調適問題有待解決。
兩國關系的復雜性還表現在,在許多問題上,兩國都是既有合作又有分歧。如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臺灣問題上,兩國在維護臺海穩定方面有共同利益,但在美國售臺武器和臺灣問題的最終解決方面又有分歧。經貿關系是中美兩國互相依賴的重要領域,但兩國也有分歧,如人民幣匯率問題。在美國人視為“核心利益”的伊朗核問題上,兩國在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制方面是一致的,但在當前如何應對這個問題的方式上又有討論余地。因此,既有合作又有分歧是兩國關系的常態。正因為這種復雜性,所以當著人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看待這種關系時會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感覺。
中美關系的廣泛性表現在,兩國關系包括了越來越多的地區和全球性的問題,大凡重要的全球性問題都成為兩國關系中的重要議題,有的學者把這種情況稱為中美關系的全球化。這與90年代的情況是很不相同的。去年11月兩國達成的《聯合聲明》是兩國在全球的大背景中來規劃兩國關系的一個重要文件,從安全到經濟,從經濟合作到應對氣候變化。這種情況說明,第一,中美關系的基礎在不斷擴大;第二,全球性問題在兩國關系中的地位越來越大;第三,兩國的合作對于國際社會應對所面臨的共同挑戰越來越重要。
另一個趨勢是兩國關系漸趨均衡。《聯合聲明》強調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強調了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強調了本著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精神處理有關分歧,就是強調要建立平等、均衡的兩國關系。在90年代,美國學者常常說,中國需要美國遠遠大于美國需要中國。現在他們不這樣說了,因為美國對中國需求大大增加了,奧巴馬政府也一再表示與中國的合作對美國的重要性。當然,筆者也不認為美國對中國的需求大于中國對美國的需求,還是相互依賴,互有需求,誰也離不開誰這樣的表述更好切合實際。
中美關系出現上述特點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中國國力的增長,由于此次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增長被放大了。但中國人自己很明白,中國的國力無論從絕對還是相對兩個層面看,與美國都相差甚遠,中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美國仍然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中國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意愿挑戰美國的這種地位。實際上從鄧小平先生當初說“永不當頭”,中國就定下了這個方針。自然,隨著中國國力的增長,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責任和作用都會增大,但中國的基本方針仍然是繼續韜光養晦,積極有所作為。 現在有的美國學者和媒體人對中國的態度很敏感,以至在今年全國人大的外長記者招待會上有人問到中國的“強硬”,在一些學術討論會上有美國學者講到中國的“傲慢”。實際上中國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而在該說“不”的時候中國當然要說“不”,實際上在過去也是這樣的。而對中國表示應有的尊重,應該不是對美方的過高要求。
三十一年來,中美關系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兩國關系一直都是在克服困難、排除干擾中向前推進的,因為兩國的共同利益畢竟大于分歧。這仍然是我們對未來中美關系的期待。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tav89.com/cndy/2010-05/21/content_9875568.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陶文釗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