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26日社論文章:上周,人民幣匯率不再緊盯美元的消息引發了一些誤解,在這里我們有必要澄清一下。
首先,央行發布的這一消息應被視為人民幣邁向彈性匯率的重要一步,但這并不意味著人民幣會大幅升值。實際上,人民幣也不可能出現一次性升值。
央行發布的這一消息只是重申了中國自2005年7月以來實行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然而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為了應對危機,確保經濟增長,人民幣開始重新盯住美元。但此后中國將再次回歸彈性匯率,不再緊盯美元。
彈性匯率的目的并不在于抵擋來自美國及其它國家對人民幣施加的壓力,而是通過這一制度的實行,使人民幣更加國際化,更加符合中國在世界中的經濟地位。
其次,人民幣升值既不能使中美雙邊貿易恢復平衡,也不能幫助美國解決其國內的失業、高消費以及低儲備率等問題。數據表明,人民幣和美元之間的匯率高低與中美貿易的不平衡并無多大關聯。
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表明,2005年7月到今年第一季度,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累計增長21.24%,但這并沒能幫助美國削減其貿易赤字。
生產的全球化以及美國高科技產品對華出口限制是造成中美貿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一個國家的貨幣政策是這個國家的內政,體現的是國家的主權,不應因為別國的需要或施壓而改變。(中國日報社論 編譯 劉江波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