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20日報道:豐收是繁榮的前提條件。過去七年,中國的糧食產量一直持續增長,為社會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撐。
毫無疑問,豐收的原因有很多:好的氣候條件、先進的技術等等。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政府的重農政策。
從2003年開始,政府發布了一系列有關農業問題的文件,把重農主義當作一項指導政策。從那時起,制定了很多相關政策來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2006年,中國不僅徹底廢除了有近2600年歷史的農業稅,而且增加了對農業的投資和補助,以激勵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對農產品實行保護價,以使農民不會因為降價而受損失。政府還提供引進先進技術的咨詢服務。
這些政策從兩方面促進了糧食生產的持續豐收。一是,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二是,提高了農民的增產能力。
糧食種植面積的增加是農民積極性提高的無聲證明。2003到2009年間,通過提高復種指數和結構調整,中國的糧食播種面積增加了1.4億畝,增幅近 10%。
農民生產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農業的現代化。對基礎設施的大量投資,加速了這一進程。2003到2009年間,糧食單產水平提高了12%,超過了種植面積的增長幅度。
此外,現代科技的引進擴大了一些高產農作物的種植面積,也有助于結構調整。在上述6年間,玉米種植面積增加了30%,水稻種植面積增加了12%,二者種植面積的增加對糧食的豐收做出了重大貢獻。農民通過這種結構的調整,更好地利用了耕地,也獲得了收入的增加。
我們不應該忘了這些成績的取得是來之不易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的耕地一直在減少,而且未來,這種趨勢仍會繼續。這對農業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與此同時,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包括材料和勞動力也在上升。更糟糕的是,這段時間,中國遭受了幾次嚴重的自然災害,給生命和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
中央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應對所有這些挑戰。為了來保證人們足夠的糧食供給,中央政府制定了18億畝耕地底線,及提高農民收入的刺激方案。還采取了有效措施來抗擊自然災害。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說,中國的農業取得的成績是不可思議的、值得稱贊的。但是,未來仍面臨很多嚴峻的挑戰,這應當引起我們的關注。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耕地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越來越多的土地將被用來建設鐵路和住房。
水資源的短缺也越來越凸顯,尤其是北方地區,地下水正慢慢枯竭。這也可能制約農業的發展。
此外,農業生產成本也在不斷提高,尤其是勞動力成本。生產糧食帶來的收益不多,如何刺激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將是未來我們面臨的一個巨大問題。同時,糧食生產已經達到了高水平,進一步提高產量也很難。
其后果是,中國已經成為農產品的凈進口國,貿易逆差接近200億美元。僅2009年,中國大豆進口量為4255萬噸,占世界出口總量的一半以上,是國內生產量的三倍。如果用國內土地來生產這些大豆的話,需要3.5億畝耕地,相當于全國總耕地的15%。
今年前三個季度,大豆的進口仍在持續增長,棉花、食用油的進口也呈增長的態勢。所有的這些數據告訴我們,中國要滿足國內農產品需求的壓力仍然巨大。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最關鍵的援助來自政府。政府需要加大在科技開發、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資,加大對農民的科技培訓,這樣在解決農業問題上會有更多指導,取得更好的成果。
面對困難和挑戰,中國農業在過去七年取得的成功多虧重農政策。未來農業發展的關鍵在于更多的類似政策。政府應該加緊為農民提供更多的資助,使農業成為令人欽佩的職業。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tav89.com/opinion/2010-12/21/content_11731231.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是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 編譯 張斯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