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2月18日報道:一百年前,張弼士故居曾是印尼蘇門答臘島最大城市-棉蘭最重要的地方,這幢中歐混合式裝飾派藝術風格的宅邸建成于1900年,曾是當時東南亞風云人物-張弼士的故居。他靠經營種植園、開糖廠、銀行和修鐵路發了家,是建設棉蘭的大功臣。張弼士也因自己勇于將夢想變為現實的企業家精神而贏得當地人尊重。
在污染嚴重、秩序輪亂的棉蘭市,張弼士故居就像是一個綠洲,它也是這座城市里最先通電的地方。
愛米利婭女士帶領游客穿過寬敞的后院、舞廳、書房,她對這座房子的每一處都了如指掌:從鋼琴的材質到房屋主人最愛的葡萄酒。
這座宅邸已經有122年的歷史了,當時的主人是張弼士和他的第三任妻子,還有他們的七個孩子。到了蘇哈托時代,當局命令將這座房子改成賓館,但遭到了張家的反對。直到一年前才向公眾開放。
在印尼前總統瓦希德下令廢除對中華文化和語言的禁令后,印尼各大城市開始重新拾起遺失已久的中華文化。蘇臘巴亞等城市的唐人街的大門被重新漆成了大紅色,在商場、賓館和餐廳里,人們又可以欣賞到中國特色的音樂和舞蹈。
土木工程師Hartaman Rasyid 說,“在前總統瓦希德下令重新恢復儒家的宗教地位之后,印尼的華裔開始更大膽地遵循中華文化、使用中文。”在蘇哈托時代,同其他所有印尼華裔一樣,Hartaman Rasyid 也曾被迫改換了自己的真名。“現在私立學校把普通話列為外語課程,印尼跟中國的合作也正在加深。很多家長要求子女學習中文,盡管他們自己不說,他們想重新建立起和中國的聯系。”
盡管雅加達很多想學中文的人都選擇普通話,但在棉蘭許多年輕人都被鼓勵學好客家話,因為在蘇門答臘島有很多祖籍是廣東的華裔。
中國美食也開始在印尼的各大城市廣泛興起,受到社會各層的歡迎,有開在五星級酒店里的中國餐館,也有各大商場里的中國小吃,還有簡單的路邊小吃。在伊斯蘭教法嚴格的班達亞齊市,人們甚至也可以在中餐館吃上一頓,但豬肉除外。
環境工程師Achsin U. Choliq 說,“爪哇島的華裔通常跟市民有更緊密的聯系,因為他們大都生活在商店和市場里。他們說的爪哇語甚至比當地人的口音還重,子女們現在都開始學普通話以保存自己的身份認同。但我覺得他們本身的文化已經是一種當地特色的文化,盡管其中包含了不少中國傳統觀念。”
Achsin U. Choliq又說,“邦加島的華裔就有所不同了,他們大都是工人,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更大,學普通話也比爪哇島的華裔快。”
Achsin最后說,“中華文化和語言會給印尼的文化和經濟帶來好處,如果非華裔的印尼人也學普通話,他們同樣也會受益。”
印尼一位很有影響力也頗受爭議的政治小說家Linda Christanty說,“中國文學在印尼一直以來都在發揮影響,印尼的華裔作家也日益突出,他們的作品很獨特,通常描寫政治問題,如1965年和1998年的事件,還有貧窮和婦女問題。其中還有兩位華裔女作家被提名2010年的Khatulistiwa文學獎,但她們都是用印尼語寫作。”
大多數印尼人對春節都了解不多,但他們都非常喜歡五顏六色的裝飾品,精致的彩燈、服飾和音樂。在蘇臘巴亞一個最大的商場里,一條巨大的龍,身上背著許多黃色小兔子,以此象征兔年的到來。孩子們都很喜歡龍、獅子,它們都成了介紹中華文化的第一批使節。
Gaya Nusantara 主席Dede Oetomo說,“1998年以來的民主化意味著中華文化在印尼受到30年壓制后又重新恢復生機,它現在成了印尼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 Andre Vltchek 編譯 王笛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