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24日報道:為應對氣候變化導致我國干旱等極端天氣頻發,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副主任王廣河在接受《中國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國東北將成為國家級人工增雨工程建設項目的第一個示范區,在該示范區將建設先進的探測作業飛機、科學設計的效果檢驗區、人工增雨作業指揮系統、技術支撐保障系統。
王廣河說,第一個示范區之所以選擇東北地區,主要是因為東北地區,作為我國糧食主產區,常年干旱而且森林大火頻發。
“擬建設的東北示范區預計投資十多個億。” 王廣河告訴記者。
人工影響天氣和空中云水資源的概念已經不再陌生,中央一號文件就提出“加強人工增雨(雪)作業示范區建設,科學開發利用空中云水資源”。
王廣河說今后國家從科研,財政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大幅度提高。
除了東北人工增雨示范區,華北、西北、南方、西南、華中地區也將相繼建設人工影響天氣示范區,王廣河表示。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也在“兩會”期間透露,“十二五”期間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氣象現代化的投入將會達到80-90億元,比“十一五”增加到40-50%。
鄭國光在2011年世界氣象日致辭中表示中國將加大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把我國極其豐富的風能、太陽能、空中云水資源、農業生態氣候資源充分利用起來,使氣候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王廣河認為,隨著社會生活發展,人工影響天氣的用途在不斷擴大,森林大火、大型水庫蓄水、重大社會活動的氣象保障、極端天氣事件等,但是其主要用途還是緩解干旱。
總體來說,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人均占有水資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預計到本世紀中葉,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為1700立方米,將為聯合國評價的用水緊張國家。
而我國水資源時間空間分布也不均勻,降水量分布南多北少,各地降水主要發生在夏季,導致大部分河川夏季豐水,冬季枯水,這些現實決定了干旱災害是我國長期面臨的主要氣象災害,與糧食安全等重大問題息息相關。
近年來我國不斷出現的大范圍、長時間的特大干旱,這也說明氣候變化顯著加劇了我國干旱的嚴峻性,如何應對水資源短缺成為當務之急。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 2009年我國東北三省糧食產量8,925 萬噸,占當年全國總產量的16.8%。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員盧布告訴《中國日報》記者目前缺水是東北地區糧食增產的最大障礙。預計未來五年,隨著氣溫趨增,春旱可能更加頻繁。
另外,東北地區東部和西北區域多丘陵山崗,灌溉條件有限。
盧布說:“因此可以預見未來人工降雨可能對東北地區糧食增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廣河也認為在東北地區建立的人影效果試驗區,將為我國東北地區更科學地評估人影效果提供科學依據和數據。
王廣河表示,除此之外,東北地區還打算購買3架先進探測作業飛機,以提高人影技術探測水平。
另外,王廣河表示我國還將建立人影決策指揮系統,來匯總各地天氣情況,云水條件等,進行綜合判斷,指揮人影飛機更高效地作業。
王廣河說,我國人影作業規模在世界上第一,不過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tav89.com/china/2011-03/24/content_12218277.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王茜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