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6日報道:八月末的某個午后,暴雨初歇。王雷軍坐在閔行區某居民單元內的食堂里,對著幾個年輕人,講述他的人生經歷。29歲的他來自河南,現在的職業是一名自由紀錄片導演。在這個食堂里,還有其他五個人和他一起,擔任著講述自己歷程的“生命圖書”的角色,與參與生命圖書館這個公益活動的“讀者”一同分享他們的歡笑、悲傷、成功和失敗。
王雷軍出生于河南一個不怎么富裕的小村莊里,19歲那年,因為父母逼婚,他不愿依從,便離家出走。
為了維持生計,王雷軍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洗盤子,酒保,直至機緣巧合之下他加入了一個香港背景的慈善基金會,成為一名幫助艾滋病患者的義工。
“我靠幫助性工作者吃飯,”王雷軍跟坐在他這一桌的女孩子們說道。
“很多性工作者長期以來都經受著歧視和病痛的折磨,”他說,“如果她們意外懷孕或者生病了,我會告訴她們哪里有便宜的醫院,同時我也一直建議她們使用避孕套,預防艾滋病。”
“這是一件讓我覺得有價值的事情,”王雷軍補充道,“每個人都必須謹慎思考,然后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工作的意義并不僅止于掙錢,而在乎實現個人的夢想。”
“我下一個目標是要拍攝一個和尚的紀錄片,希望可以得獎。”
生命圖書館的靈感來源于丹麥在2000年的一個類似活動。這個項目在中國的發起人叫丁非,今年29歲,來自陜西省咸陽市,曾經任職于NPI(上海)公益組織孵化中心。
她曾經成功地建立起一個旨在重新建立兩代關系的項目,讓年輕的一代去聆聽老人的心聲。
“我逐漸發現溝通的障礙不僅存在于不同年齡之間,即使是同齡的人有時候也很難去互相了解,”她說。
現在,丁非的圖書館里一共有23本“藏書”,有做每一件事情前都很喜歡問為什么的美籍華人,有兒童英語教師。“我找來的圖書都有一些特別的生活經歷,以及積極的人生態度,” 丁非說到。
“這是在講述生命,所以必須讓讀者有參與感。”
至今,生命圖書館的項目已經舉行了六次活動。
為了確保讀者找到他們有興趣的圖書,丁非的團隊會在每次活動會開始前一段時間,把參與活動的“生命圖書”的簡介預先放在網上,供讀者查閱。
每次的“圖書”“閱讀”時間差不多是一個小時,前20多分鐘是“圖書”們在講述,剩下的則是與讀者互動和提問時間。
“她的故事也許可以給我一些啟發,幫我走出現在困惑的境地,” 20歲的韓媛媛說道,她是一名從河南到上海來實習的學生,在一番斟酌之后,她挑了一本名為《平凡人的勇氣》的書,描述了一個叫李邁雷的女子在30年人生的后半段,如何直面各種挑戰:疾病、學業的終端、事業發展的瓶頸以及親人的離去。
“我正面臨著很多選擇,”韓媛媛說,“希望她的經驗可以讓我汲取一些力量。”
“我以前覺得這種公益性的活動,都是名人們用來作秀的,”28歲的邊單單說道,她是一名保險經濟,曾經參加過生命圖書館在五月份的活動,“我很驚訝有那么多人愿意站出來分享他們的經歷,不為得到任何的利益回報。”
“他們那種自信和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給了我很多的啟示,”她補充道,“我覺得更像是在和他們交朋友,而不是僅僅‘閱讀’他們。”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tav89.com/cndy/2011-09/06/content_13626149.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李新竹 編輯 鄧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