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34歲的居民李思泉沒想到,自己的房屋抵押手續居然僅用了半天時間就辦完了。而這些手續涉及到公證處、評估所、房產局等多家單位,以往要4至5天才能辦全。
“這個市民服務中心真是太方便了。以前一想到到窗口辦事兒耗時耗力就頭疼。現在感覺心里老敞亮了,這就是幸福,”小李興奮地說。
如果說“和諧”是“十一五”的關鍵詞,那么“幸福”很有可能是今后五年、乃至2020年小康社會全面建成時,這個國家的主題詞。在中國東北海濱城市——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營口開發區”),當地政府通過執政理念的轉變,以人民的幸福感為出發點,實現了GDP和GNH(國民幸福指數)和聲共進,以非凡的勇氣和膽魄走出一條“以民為本”的執政創新之路。
作為東北沿海經濟的“領頭羊”,營口開發區發展迅速。最近五年,營口開發區的經濟增速一直保持在30%,人均居民收入增加了76.1%。但是決策層沒有停留在成績上沾沾自喜,而是將發展的目光投向更遠的未來。經濟發展為什么?這一問,問出了地方政府執政理念的嬗變。
2007年,開發區新上任的領導班子,第一次明確把“惠民”納入了施政綱領。從以往單純注重GDP,轉變為經濟、民生兩手抓;從以服務企業為中心,轉為企業與市民并重。
在建筑面積4000平米,可能是全國最大的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市民服務中心,人聲鼎沸。每一層樓、每一個窗口都排滿了前來辦事的市民。“看著人多,辦起來挺快的,比以前省事兒多了。”
該中心于2009年啟動建設,起初只是計劃建設人力資源中心。但時任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的高作平,提出轉變以往政府為中心的作法,把惠民政策落實到實處:將開發區全部與市民有關的政務部門都安置在這個十層高的同心圓形服務中心。“既要有企業辦事大廳,為企業服好務,更要有市民服務中心,全心全意為廣大居住在開發區的市民服好務,”營口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高作平說。
“同心圓,象征著黨和人民同心同德,也代表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心管委會辦公室主任楊杰介紹道。目前該中心入駐行政與事業單位45家,其中35家共設210個窗口,面對普通市民開放,涉及勞動就業、社會保險、房產交易、戶政管理等各個領域。
服務中心的轉變為市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也給部分政府部門增加了一定工作量。很多原來需要市民跑腿的活兒,都由窗口工作人員代勞了。“我們就是為市民服務的嘛,累點沒啥。看到市民滿意,我們也開心,”開發區房產局工作人員韓希全說。
“從企業到市民的延伸,也是我們政府執政理念的延伸。以民為本,需要政府不斷聽取民意,不斷完善服務。民生的需求,就是我們發展的目標,”高作平說。
幸福與否最終還是百姓說了算。營口開發區主動問計于民,于今年5月發起了一項幸福感民意調查。問卷涉及了工作、家庭、環境、醫療、教育、社會保險、物價、治安等百姓最為關注的“幸福指標”。調查結果顯示,該區人均幸福指數達到83.58分。
“不要小看這個調查。政府問需于民、問績于民,以人民幸福評估發展,這是執政理念的升華,是科學發展觀的體現,”遼寧省社科院省情研究所所長梁啟東說。
正是在此執政理念的引領下,當地政府采取了從建設市民活動中心、全民免費體檢到老年特殊津貼等一系列措施。
“我們還在不斷的探索,希望在尋求‘幸福’的路上,為百姓領航護駕,”高作平對此充滿信心。(中國日報記者 吳勇 劉策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