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氣候變化不會引發野生大熊貓滅絕
來自中國的著名環保和野生動物專家近日告訴動物愛好者,不要為野生大熊貓可能出現的食物短缺的傳聞而恐慌。
他們的言論源于英國《每日電訊報》最近的一篇題名為“氣候變化會殺死大熊貓”的報道。
這篇基于11月4日發表在英國刊物《自然氣候變化》網站的一項研究報告的報道認為,氣溫上升會引起大熊貓最后的棲息地里的竹子死亡,從而使野生大熊貓面臨滅絕的危險。
該項研究聚焦位于中國陜西省的秦嶺山系,那兒有大約275只野生大熊貓,約占全球整個野生大熊貓種群的17%。
由中美環保專家聯合進行的此項研究對氣候變暖對秦嶺山系大熊貓三個主食竹種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了評估。據《每日電訊報》對此項研究的報道,即使是最樂觀的預測,大熊貓的主食竹種會在世紀之交死亡。
據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歐陽志云介紹,在秦嶺山系,大熊貓的主食竹包括秦嶺箭竹、巴山木竹與龍頭竹等幾種類型。
在秦嶺大熊貓棲息地范圍內,秦嶺箭竹分布面積最大,有12萬多公頃,多見于1200至3000米,最低分布為800多米,最高達3100米;巴山木竹為秦嶺山系第二大竹種,面積10萬多公頃,多分布于800至2100米;龍頭竹面積為3萬多公頃,主要分布在1100至2300米。
歐陽志云說:“未來氣溫升高,對大熊貓棲息地分布的巴山木竹影響有限,不會導致大熊貓棲息地巴山木竹的退化,但其分布海拔高線可能會往上推移,分布到2100米以上的區域”。
他說:“在大熊貓分布的其它山系,例如岷山、邛崍、大小相嶺、涼山,都分布有不同種類的竹子,其種類比秦嶺更多,例如,邛崍山系分布有拐棍竹、冷箭竹、短錐玉山竹、石棉玉山竹等20多種大熊貓主食竹。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即使有某些種類的竹子分布海拔會隨氣溫的升高而整體上移,但由于竹種較多,其上移后留下的空白區域可能會被其它適應該海拔的竹種所替代,因此,大熊貓的總分布面積應該不會變小”。
臥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張和民對歐陽志云的觀點表示贊同。他說:“中國在海拔400至3500米范圍內有37種熊貓吃的竹子,即使某些竹子在100年內死亡,其它竹子有可能在它們留下的空白區域生長”。
由于包括張和民在內的中國大熊貓專家20余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已攻克大熊貓人工繁育中存在的“發情難、配種難、育幼難”三大科研難題。目前,全球共有341只圈養大熊貓。而在1990年,全球圈養大熊貓不到100只。
張和民說:“現有大熊貓數量實現了大熊貓圈養種群的自我維持與發展,并為野生大熊貓的保護做出了貢獻,研究人員現在不再需要捕捉野生大熊貓來做研究。隨著大熊貓圈養種群的擴大,放歸經過訓練的圈養大熊貓,以壯大野生熊貓小種群的問題提到日程上了。當一種動物瀕臨滅絕時,人類為其提供幫助已經成為全球野生動物保護專家的共識”。
張和民的言論是針對英國《每日郵報》10月20日的一篇題為《為牟利繁殖大熊貓幼崽,讓大熊貓母嬰分離,將大熊貓幼崽放到野外送死 – 中國熊貓工廠的殘酷真相》而發的。
在這之前,10月11日,由熊貓媽媽草草帶大的2歲雄性大熊貓淘淘被放歸在四川省石棉縣的栗子坪自然保護區。這是繼2007年初,時年5歲多的雄性大熊貓祥祥在放歸后不幸死亡后,中國首次野放大熊貓。
《每日郵報》認為,淘淘正在步世界上第一只放歸野外的人工繁育的大熊貓祥祥的后塵。它說,祥祥是在放歸10個月后死亡的,它顯然是在被野生大熊貓追逐過程中死亡的,這是一件讓人非常尷尬的事情。
美國專家賽娜?貝可索博士現為中國四川省成都大熊貓繁殖研究基地科普教育部主任。她曾經參與過金獅狨和黑足雪貂等多種瀕危物種保護項目,對野放工作有一定的了解。
她說:“對于我們做動物保護工作的人來說,大熊貓野放死亡是件正常的事情,只不過由于大家都很關注大熊貓,所以每只被放歸的大熊貓都會引起大家的關注,產生巨大的反響。作為保護者、專家會理解,但作為老百姓他們就不知道這是科學探索的必然經歷。我覺得,作為一名科普教育工作者,這將是以后我們工作的重點”。
將人工繁育的野生動物野化訓練后放歸自然,補充野外種群,是瀕危野生動物繁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恢復和重建野生種群的重要手段。
據中國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印紅介紹,中國已經成功開展了朱鹮、揚子鱷、麋鹿、野馬、塔里木馬鹿、黃腹角雉等20多種野生動物的放歸自然工作。
但大熊貓由于受自身繁育能力低、食性單一和棲息地破碎等因素影響,放歸自然的難度遠遠高于其他野生動物。
臥龍自然保護區的大熊貓專家們基于祥祥遇難的教訓,修改了野放方案。
張和民說:“我們讓大熊貓媽媽在訓練寶寶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此舉大大提到了訓練效果”。
在野外,熊貓媽媽一般在幼崽大約1歲半的時將它趕走。張和民說:““淘淘與它的媽媽呆在一起的時間相當于野外熊貓幼崽與媽媽生活在一起的正常時間”。
淘淘的媽媽草草現年15歲。雖然在它年輕的時候就被從野外救助回來,但是草草是在野外由它的媽媽帶大的,它會教自己的孩子淘淘在野外的生存技能,例如,如何在其它動物走近時立即躲到樹上,如何在雪天尋找食物等。
據中國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印紅介紹,長期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大熊貓保護工作。通過實施全國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工程,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建立了64處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形成了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大熊貓棲息地保護體系,覆蓋了60%的大熊貓棲息地和70%以上的野外大熊貓種群,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增長到1600余只。(記者 黃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