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經濟發展
![]() |
安徽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 2009-05-22 10:15
一江春水向東流。八百里皖江奔騰,川流不息,過蘇滬,入大海。 一句看似平常的話,在江淮大地上,安徽人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寫出了一個關于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的故事:20余年“入長”的不懈求索、一年“泛長”語境下的積極行動。 A、擴容的泛長三角,安徽有了一席之位 有人戲稱,這是一場“單相思”。從1988年提出“遠學閩粵、近學江浙”開始,安徽便踏上了20年叩問長三角的艱辛歷程。這20年間,蘇、浙、滬走得很快,留給安徽的多是遠去的背影。 時光流淌到2008年。元月中旬,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安徽時指出:安徽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自然資源優勢、勞動力資源優勢,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主動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不斷加強同兄弟省份的橫向經濟聯合和協作。 雖然只有短短幾十字,但對于20年孜孜不倦地融入長三角“俱樂部”卻仍在門外的安徽來說,卻意味深長。這不僅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公開場合第一次提到“泛長三角”概念,而且要求安徽“積極參與”。表面上,“融入”與“參與”只是一詞之差,實質上身份與地位截然不同。 一個“泛”字,舞動全局,安徽迅速行動。2008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安徽省代表團正式提出《關于將泛長三角區域合作與分工確定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建議》。 2008年7月,國家發改委派來以地區司司長范恒山為組長的“安徽區域發展戰略調研組”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就推進安徽實現跨越發展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并形成了調研報告上報國務院。”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2008年8月初,在國務院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泛長三角”也第一次出現在國務院文件中。國家有關部委和相關省市都在進行研究謀劃,積極推進泛長三角區域分工與合作。 2008年8月26日至9月1日,安徽黨政代表團赴蘇浙滬學習考察,與兩省一市就建立泛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進行了探討,并達成了共識。2009年3月和4月,江蘇黨政代表團和上海市政府代表團先后來安徽考察訪問,就加強雙方合作、推動共同發展,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 “這是一個積極信號,表明泛長三角區域分工與合作,正在從我們的單方需求變成多方共識。”省委書記王金山表示。 事實上,取得先發優勢的長三角在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后,已面臨土地、人力、資源、環境等多方面制約。目前,長三角的綜合商務成本比安徽高出30%以上,擴容乃長三角發展的內在需求。 區域經濟專家認為,長三角要與世界大城市群比肩,勢必要尋找合適的腹地。安徽與長三角山水相連、人緣相親、文化相近,各方面交往源遠流長,經貿往來十分密切,無疑是首選之地。 B、機遇的泛長三角,安徽將如何融入? 去年7月初,國家發改委“安徽區域發展戰略調研組”在離開安徽之時,給安徽留下了思考意見:安徽加快發展的切入點在哪里?安徽發展的支撐點在哪里?目標和路徑是什么? 安徽人在思考。在廣泛深入調研、認真聽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安徽提出了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建議,作為深化改革開放、參與泛長三角區域分工合作、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平臺。2008年10月,安徽省政府向國務院上報了《關于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積極推進泛長三角區域合作的請示》。 “基本考慮是,示范區將充分發揮區位、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等比較優勢,以產業集聚和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積極探索承接沿海及國際產業轉移的新機制、新模式。”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努力使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成為中西部地區科學承接產業轉移先行區,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成為中西部地區體制機制最優、產業集中度最高、投資強度最大、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主要包括合肥、馬鞍山、蕪湖、銅陵、安慶、巢湖、池州、宣城、滁州等9市。 2009年元月份,國務院批復了國家發改委關于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請示,并要求國家發改委會同國家有關部委和安徽,抓緊編制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報國務院審批后由國家發改委組織實施。這也是安徽第一個成為“國字號”的規劃。 在謀劃設立示范區的同時,安徽以長三角為重點的承接產業轉移步伐一刻也沒有放慢。來自安徽省經濟技術協作辦公室的資料顯示,2008年長三角在我省投資額1000萬以上項目共4905個,投資總額4542.8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471.9億元,占全省到位省外資金的55.7%。 除了這塊國家級試驗田,安徽還把眼光聚焦在自主創新上,謀劃設立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08年年初,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安徽時就指出,“安徽教育資源比較豐富,科技實力比較強,應該在自主創新上有更大作為”。總書記特別強調,不管在國際分工還是國內合作上,你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就沒有核心競爭力,就是合作了也是個“小工”。2008年10月,隨著安徽省推進自主創新大會的召開,有安徽“新特區”之稱的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全面啟動,標志著安徽開始探索一條“產業轉移+自主創新=跨越式發展”的全新路徑;也為推進安徽與蘇浙滬在科技、教育、人才及其相關產業方面的進一步合作搭建了很好的平臺。 C、未來的泛長三角,共贏不再是支概念股 安徽資源豐富,生產成本較低,交通十分便利,腹地市場廣闊,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同長三角梯度差異明顯,互補性較強,是長三角產業轉移最為有利的承接地。專家認為,與蘇浙滬相比,安徽的環境容量和市場潛力有一定空間;煤電、冶金、建材、汽車、家電等產業已形成一定規模優勢,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與之基本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安徽參與泛長三角分工合作,可以在產業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兩個層面上,扮演多方面重要角色。 2008年底,在寧波舉行的長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座談會上留下了這樣的“財富”:將建立和完善包括主要領導座談會為決策層、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為協調層、重點合作專題組為執行層的三級區域合作機制。安徽還正在思考,結合參加長三角地區有關活動,形成高層互訪與定期磋商機制;圍繞近年來安徽與長三角地區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和專項合作協議,形成合作協議跟蹤與落實機制;通過參與長三角地區行政協議的制度化建設,推進建立安徽與滬蘇浙之間有效的政策協調機制。 安徽正通過交通基礎設施對接,拉近與長三角的時空距離,進一步加強泛長三角范圍內重大交通基礎設施規劃的銜接,合理確定線路走向、建設時序、建設標準、建設進度等。記者了解到,安徽正加快京滬高速鐵路、南京至安慶城際鐵路、蕪雁高速、揚績高速等聯系長三角地區快速通道的建設進度。還將聯手推動黃山至杭州客運專線、商丘至杭州客運專線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盡快開工建設。加快推進區域內高速公路聯網收費(ETC)一卡通,優化與蘇浙省界公路收費站點布局,健全運輸市場管理的溝通協商機制。“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與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體系,通達深度有較大程度提高。”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加強一體化市場體系的建設,是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的核心。記者了解到,以加入長三角兩省一市高層座談會為契機,安徽正著力研究解決地區壁壘、體制障礙、規章制度差異等方面矛盾和問題,努力將市場主體的交易成本、運行成本降到最低程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整體競爭力。逐步建立起包括商品市場、要素市場、服務市場在內的多層次的泛長三角現代市場體系,促進資本、技術、人才、管理等各類要素在泛長三角區域乃至更大區域內順暢流動。 安徽還正加強與長三角在科技、教育、人才及其相關產業的全面合作,吸引滬蘇浙的科研院所、大型企業來安徽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和科研成果的中試轉化基地。積極支持和鼓勵企業與滬蘇浙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展技術協作,通過產學研結合和網上技術市場等形式,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裝備制造等領域加強核心技術聯合攻關,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工程。 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更需要安徽強化自身,努力實現與長三角的互動發展。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安徽將堅持不懈提升“861”行動計劃,加快重大項目建設,著力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后勁;深入推動全民創業、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著力培育更多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增強在泛長三角區域分工與合作中的話語權,提升分工與合作的層次和領域,努力實現互動雙贏發展。 編輯:關曉萌 來源:中國日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