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法國《歐洲時報》當地時間3月3日發表社論說,又到一年兩會時。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本屬常年例會的中國兩會吸引了全世界目光。也正因此,遠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們有了更多的機會了解中國兩會。海外華人不僅能夠近距離觀察兩會,更可以近距離參與兩會。中國兩會正徐徐吹出的清風讓海外也能近距離感受到。
社論摘錄如下:
又到一年兩會時。全國政協第十一屆二次會議3日啟幕。兩天之后,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也將召開。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本屬常年例會的中國兩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從法新社到英國廣播公司,從彭博社到路透社,無不對中國兩會給予關注。報名采訪兩會的中外記者更超過3000名,其中外國記者達800多名,甚至遠在非洲大陸最南端的南非,都首次派記者報道中國兩會。
也正因此,遠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們有了更多的機會了解中國兩會。曾幾何時,身在海外的華人們想要從當地媒體了解祖(籍)國的事兒,還相當的不易。而今,中國新聞已成為世界級大事。
什么時候人們最關心政治?當政治確實會影響每一個人生活的時候。當全球民眾深切感受到金融風暴帶來的“寒冬”之時,有望最早復蘇的中國無疑會成為超級熱點。
兩會是中國國內政治經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外界觀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窗口,如今世界輿論的熱切關注拉近了海外華人觀察中國兩會的距離:從會期“瘦身”,提高效率,到節儉辦會,應對危機;從大會車隊占路時間限為半小時的便民舉措,到全國政協大會新任發言人趙啟正的詼諧談吐……中國兩會正徐徐吹出的清風讓海外也能近距離感受到。
中國經濟發展走勢關乎全球的“錢袋子”,更攸關海外華人的命運。中國經濟今年能否保持8%的增速?4萬億人民幣的經濟刺激計劃是否會加碼?未來是否會根據形勢的變化而出臺新的強有力的刺激舉措?沿海地區企業將如何轉型升級?將有多少促進出口的舉措出臺?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陸續推出之后,政府是否還應推出擴大消費需求的相應規劃?海外華人如何搭上中國的經濟率先復蘇快車?這些受到華人關注的話題,媒體也都會用“放大鏡”呈現給讀者。
海外華人不僅能夠近距離觀察兩會,更可以近距離參與兩會。從2001年至今,全國政協連續9年共邀請209名海外華僑華人列席。而今次兩會開幕前,網絡將民意、民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中國總理溫家寶與全球網民的在線對話,更是將“E兩會”推向高潮。
借由網絡,華埠的同胞們也有機會零距離接觸兩會了,向總理提問,說說自己的困難與苦楚;向大會建言,為中國盡快走出經濟困境、民主改革更加深入出謀獻策;與同胞共商國事,表達對中國改革的支持、對政府的信賴……
網民參政議政,成為中國式民主向草根延伸的新形式;海外華人參與兩會,更體現了全球炎黃子孫共同面對困難與挑戰的奮發精神。虛擬的網絡將海外同胞與祖(籍)國的心實實在在地連在了一起。
在全球化的洪流中,中國的政務新聞和形象公關,都面臨著新挑戰。身在海外的華僑華人理應擔當起溝通橋梁的角色,在近距離接觸兩會、感受兩會的同時,幫助世界了解中國,也幫助中國走向世界。
(編輯:霍默靜 來源:中國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