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在江青制定的文化專制體制下,自1966年6月至1972年長達7年的時間里,中國電影界除了樣板戲電影之外,沒有一部故事片新作問世。面對這種罕見的銀幕荒漠化現狀和觀眾渴求新作的強烈呼聲,國務院文化組于1973年9月在北京召開了“電影廠負責人會議”,批評了當時在創作思想上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明確了當年5部故事片的生產任務和次年24部故事片的生產計劃,十年“文革”的故事片創作與生產才正式啟動。
為了給故事片創作樹立樣板,江青特意安排,將一些經典的黑白影片進行重拍,《南征北戰》、《平原游擊隊》、《渡江偵察記》等影片在此期間將重拍為彩色片。重拍的影片由于徹頭徹尾地貫徹“三突出”的創作原則,畫面處理顯得虛假造作,表演上更加臉譜化,整體藝術質量不但沒有提高,反而倒有些下降。重拍片的失敗無形中給新故事片的拍攝提供了新的契機,各電影廠開始著手新故事片的拍攝。從1973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一共生產故事片76部,其中1973年和1974年成為“文革”故事片的豐收年,兩年內新完成的故事片不僅數量可觀,而且出現了《創業》、《海霞》、《閃閃的紅星》等幾部難得的藝術精品。
影片《創業》展現了石油戰線的英雄業績和石油工人的偉岸形象,突破了“三突出”的創作限制,成功塑造了周梃杉的鮮活形象,歌頌了他敢于奮爭的精神。北影制片廠拍攝的影片《海霞》根據黎汝清的小說《海島女民兵》改變而成,影片抒寫了女民兵海霞的苦難出身和成長歷程,展現漁家姑娘勞武結合、保衛家鄉的精神。這些影片的成功,有別于唱高調、戴高帽的“假、大、空”式“文革”電影,令中國觀眾感到耳目一新。隨后公映的《艷陽天》、《青松嶺》、《戰洪圖》、《火紅的年代》等影片,盡管在藝術上還有一些不如人意之處,仍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但是,故事片在很大程度上的成功并未得到江青的認可。江青把故事片作為政治斗爭的工具,以批判定罪的方式,含沙射影地向周恩來、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叫板、攻擊,并把電影創作卷進了政治斗爭的漩渦。這種對電影發展的橫加干涉,導致了“文革”電影藝術的畸形和錯位。電影創作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政治導向引領下,主題進一步左傾僵化,形式更為滯進守成,為迎合政治主題而設置的敘事結構往往千篇一律。這種可怕的藝術傾向在“四人幫”隨后炮制的陰謀電影中更為變本加厲,脫離了電影藝術進步的軌道,使電影淪為政治的傳聲筒。這種陰謀電影的出現,是“文革”后期創作的一種畸形現象,它以批判走資派、攻擊老干部為主要目的,為“四人幫”的政治陰謀服務,藝術上有明顯的“政治掛帥、主題先行”的特征。1975年,歌頌反“走資派”英雄的影片《春苗》就是較早正面描寫“文化大革命”、寫與“走資派”斗爭的一部影片。
縱觀“文革”時期的故事片創作,在主題上繼續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命題,更加強化了對“兩條路線”斗爭的表現力度,人物設置具有主題先行的特征;在敘事線索和人物矛盾的安排上,常是一個主題關照下主副兩條線并行,具有二元對立的美學特點。
伴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中國電影終于革故鼎新,迎來了百舸爭流的大好局面。
編輯:鄧京荊 肖冠男 來源: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