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仁寶在華西村村口(8月12日攝)。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在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人們親切地稱吳仁寶為“老書記”,因為從1955年至2003年,吳仁寶在華西村黨支部、黨委書記的崗位上整整干了48年,他帶領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華西村由一個欠債累累的貧困村,逐步發展成為人均存款超百萬元的“天下第一村”。
記者見到吳仁寶時,82歲高齡的吳仁寶精神矍鑠,用一口蘇南方言與記者交談。老書記只說觀點,不提業績,回顧華西村的發展史,他說,華西人有富裕、幸福的今天,是因為掌握了“實事求是”和“發展是硬道理”的法寶。
華西村剛組建時,面積只有0.96平方公里,人口667人,窮得叮當響。在“以糧為綱”的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吳仁寶率領村民辦起了一家小五金廠,這座“地下工廠”運營10年,給華西人創造了上百萬元的利潤,也是華西村走向共同富裕的第一個臺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吳仁寶大膽解放思想,發展多種經營,很快使集體收入達到上億元。他善抓機遇,研究市場,在村里推行各項改革創新,逐步打造出工業、農業、商業、旅游、建筑等產業齊頭并進的堅實經濟體系。為了讓更多農民共同富裕,華西村近年還對周邊20個經濟薄弱村實行組合,納入大華西的發展版圖,并幫扶中西部,營建了“省外華西村”。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的華西村方圓35平方公里,人口3.5萬,南有“錢莊”(工業區),北有“糧倉”(農業區),中間是村民生活的“天堂”(生活區),全村總資產超過160億元,年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上交利稅超過8億元,一個“不土不洋,亦城亦鄉”華西村,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特色典范。
什么是社會主義?對此,吳仁寶有他切實而具體的理解:“人民幸福就是社會主義”,他說:“華西村的幸福有三條土標準: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體健康”。
華西村的村口,豎有一面巨大的宣傳牌,上面寫著吳仁寶的兩句名言:“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占鰲頭,一人也只占一個床位”。吳仁寶參加工作近60年,作為中國首富之村的“當家人”,他卻給自己立了一條“三不”規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獎金。當華西村農民已住進第六代別墅,吳仁寶現在依然居住在上世紀70年代建造的簡陋老房里。
今年82歲的吳仁寶,每天仍堅持工作10多個小時:早晨5點多起床,收聽新聞、檢查村容、察看企業、接待游客、參加會議,還時常與村民坐談,了解生產生活情況……一直要忙到夜里12點,睡眠僅五六個小時。
吳仁寶是個名人,但外地游客和參觀者要見他一面并不難,每天上午10點半,他都會準時出現在華西村民族宮會堂,為游人作一場或多場報告,介紹華西經驗,并滿足大家與他拍照合影的愿望。面對一批批來聽報告的游客,村里一位導游感慨地說,華西村最有名的“景點”還是老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