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虛而入還是慣用策略?
作為此次率先上調價格的惠氏中國公司對外聲明稱,目前供應中國市場的惠氏嬰幼兒配方奶粉主要由惠氏新加坡工廠生產。隨著國內需求增長,新加坡工廠產能已不能滿足供應,因此將部分產能轉移到歐洲和澳大利亞工廠生產,由此造成的生產成本、運輸成本、人力成本上升和關稅上漲,導致價格調整。
惠氏等公司的帶頭漲價由此引發了又一輪洋奶粉價格上漲。另一些進口奶粉品牌如雅培則聲稱,漲價的原因是因為添加了新的營養元素、更新了包裝等原因。
然而,有關奶業專家則對進口奶粉漲價的原因表示質疑。
據有關資料顯示,從進口奶粉的成本構成來看,目前除了原材料白糖從每噸3900元漲到每噸4500元之外,其他的原輔材料、營養元素、添加物質都沒有漲價。不僅如此,占到奶粉成本七成比重的基粉,進口采購價不升反降,已經從去年每噸4.3萬元跌到了目前的每噸2.1萬元。
廣東省奶業協會副會長、中國奶業協會理事王丁棉認為,奶粉進口地調整而導致的關稅、運輸等成本上升并不足以構成奶粉漲價的重要因素。如從新加坡進口奶粉,我國實行零關稅,而從新西蘭進口的奶粉仍要征收關稅,稅率為9%。但與此同時,由于國際海運能力過剩,從2009年上半年開始,中東、中南美洲和澳洲地區到亞洲主港地的運費僅為每噸25美元左右。
“根據運作成本估算,洋奶粉的利潤高達30%至50%,有時甚至更高,即使因產地調整而導致關稅、運輸等成本增加,也完全可被企業自身消化吸收,以此為原因漲價的理由并不充分。而以包裝為名漲價更是沒有根據的逆向漲價。”王丁棉說。
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嬰幼兒奶粉市場每年消費額達250億,而惠氏、多美滋、雅培、美贊臣、雀巢等幾大洋品牌奶粉就占據了130億的市場份額,這個趨勢還在不斷擴大。目前在城市超市的貨架上,國內品牌所剩無幾,大多數以中低端的產品形象退縮到農村市場。
國內奶業應重奪話語權
就在洋奶粉漲價時,多達40萬噸的國產奶粉卻不得不以低至每噸1.2萬元的虧本價銷售。盡管在今年上半年,已有近一半的滯銷國產奶粉被消化,但仍有一半的積壓庫存尚未找到買家。
業內人士紛紛指出,“三聚氰胺”事件使我國乳業陷入信任危機,洋奶粉借機加大力度進軍中國市場,直接威脅到正處于業績回升期的國內乳業,考驗著本土乳業的市場競爭力。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黎友煥指出,要遏制洋奶粉在國內市場的隨意漲價,根本之路在于振興強大國內乳業。國內乳業要盡快奪取市場話語權,關鍵在于提高自身的產品質量、改善加工工藝、打造民族品牌,避免再次發生食品安全等事件。
與此同時,為幫助國內乳業盡快走出“三聚氰胺”事件的陰影,專家建議,國家的相關優惠補貼政策應用在刀刃上。如對使用國產奶粉的廠家如食品廠等,國家可采取減免增值稅、稅收返還或直補的政策,也可考慮實施“奶粉下鄉”配合奶粉收儲計劃,從而鼓勵引導更多的食品企業使用國產奶粉。王丁棉等專家同時指出:“國家也應出臺相關政策獎勵使用國產奶粉的消費者,使國產奶業早日重奪市場話語權。”
編輯:寧波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陳冀)
|